创新文化:决定大学兴衰的文化之魂

 创新文化:决定大学兴衰的文化之魂
作者:

创新文化是一个体系,包括有利于创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里,笔者从另一个视角切入本题讨论创新文化的三要素:使命文化、包容文化和竞争文化。
  1. 回归大学本真,营造“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使命文化
  一所大学能不能坚持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取决于这所大学的价值选择即使命确定,使命决定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传播和发展科学并通过传播和发展科学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使命选择,大学就不会有敬畏科学、忠诚科学、信服科学、遵循科学、探索科学、发展科学、维护科学的定守,就不能形成坚定的、明确的、符合大学发展逻辑和规律的目标和追求,就难以抵制并可能屈服于外部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没有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大学就难以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学术属性,也不能很好实践教育影响年轻一代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坚持真理并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大学就不能把有限的资源和更多精力集中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研究的努力,大学就会热衷于那些必须牺牲大学基本原则而去追求本不属于大学的权利和利益。大学要让学者和学生安于学问、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大学应当有足够的清醒和理性,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所在,不仅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学术属性和办学原则,而且有意识有力量有制度唤起和保护学者、学生对专业对学问追求的真正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不受学问之外种种利益的干扰和驱使,安于在实验室和书房里做淡泊名利的学问研究。大学及其成员必须有一种追求科学的殉道精神,如果大学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研究学问、探求知识和坚持真理的书桌,就不能期待大学培养宁静致远的学者和产生影响深远的原创性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甘于做艰苦细致的基础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曾子在《大学》开篇


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何以能知而后止、而后定、而后静、而后安、而后虑、最后而能得?其前提就是要坚持“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并由此形成一种追求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并通过对科学的贡献造福人类、造福国家和造福社会的文化环境。当前我们不少大学有一个通病:浮躁和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媚上、媚钱和媚俗,唯独不媚科学。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并以知识创新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文化环境中,大学有几人能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因此又如何期待大学做出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2. 回归以人为本,营造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者学生的包容文化
  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是一所大学富有创新力的文化基础。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文化提倡的是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我们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知识创新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有其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的特征。只有尊重人才和遵循智力劳动的基本规律,我们才能期待知识创造者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当记者问约翰·亨尼斯校长,斯坦福大学何以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并且能创造出硅谷奇迹的成因时,他答曰:创新需要充满勃勃生机的人的环境。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要培养创新人才也许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即消除人才创新的文化障碍。
  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她对不同知识、不同学术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蔡元培先生之所以上任之初就从旧北大


教师的聘用体制的革故鼎新开始他的北大改革,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而奠定了北大兼容并包、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就在于他深悉:文化的封闭与自大,是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兼容并包”不仅是一种教育主张,更是一种大学包容文化的倡导。其涵盖如下方面:各种学说观点及学科内容的兼容并包;各种各类各派学者专家的兼容并包;各种思想的兼容并包;大学及其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大学的包容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上方面,但以对教师和学生的包容为核心,有此兼容并包,学术和思想的兼容并包自然其间,因此尤应加以重视。
  包容性不仅是思想自由、学术民主大学理想的体现,更是大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文化体现。大学不仅应当“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还应当有杨福家先生所说的“大爱”。这种胸怀和大爱就是包容,就是有利学术发展、有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缺乏学术组织特有的而且是必须具有的包容性,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空气就会窒息,学者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精神、创业冲动就会抑制,大学因此就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和活力。
  3. 回归大学精神,营造大学的竞争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其独具的精神气质:敢于竞争并勇于面对竞争。欧美国家大学校长一个通行的格言:不做他人可以胜任或做得更好的事情。大学应该有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敢为,我则为之。回顾大学历史,世界一流大学怎么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剑桥是与牛津竞争的产物,哈佛是与剑桥竞争的产物,耶鲁、斯坦福是与哈佛竞争的产物。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种非一流不当的霸气:一流教授是我的我要,一流学生是我的我要,一流课题是我的我要。同样,世界一流大学亦有泱泱大校的大气,如果当年牛津大学阻拦自己的人才出走剑桥,就不会有今日剑桥大学;如果当年剑桥大学禁止自己的人才出走哈佛,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哈佛大学;如果哈佛大学当年


堵截自己的人才出走耶鲁,那么耶鲁大学的发展也许就会迟缓。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就是由一大群世界一流的学者和学生在一起自由传播和探索知识而形成的按一定规则行事的特殊学术生态环境?没有科学和人文大师和杰出人才的云集,凭什么说你就是一流大学?你哪来大学的声誉和吸引力?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MIT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MIT和加州理工学院长期以来自视竞争对手,为此两校学生也不少有彼此“作恶”的竞争。我国大学包括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的是与之竞争的意识,即便在国内大学之间,尤其是著名大学之间也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和缺陷,这种状况对大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极为不利。大学要鼓励和强化竞争意识。大学创新文化营造的目的,在于吸引和拥有一批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人才,努力培养一批批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人才,做出有创新意义的创造、创业之贡献,否则,你凭什么参与竞争?竞争既要实力基础也要想象力空间。缺乏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激励和支持,是我们大学生创新冲动、创新动力、创新精神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应当设法改变这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