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

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提出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根据何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这些重大决策、重要论断都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据,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提出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基业常青、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许多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概括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本质属性,和谐也是一个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所以,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两项重要内容。
  在去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讲过,企业文化的定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这个定位是准确的。但从我们研究的视野来说,特别是从企业发展实践的需求来说,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不能搞得太狭窄,应当深化、拓展和延伸。比如,品牌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学习型文化、环境文化、安全文化、资源文化、节能文化等等,这些都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有些本来就是企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过去可能重视不大够,没有真正深入下去,所以还是应当加以强调。因为企业发展的实践使这些问题凸显出来了,可以说是实践的呼唤!而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应当倾听实践的呼声,尊重实践的权威。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说创新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
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说明,在企业想创新而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不成。同样,没有创新,和谐也难,也不能真正实现。六中全会决议讲:“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要创新。过去有句话说:“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就是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
  全面创新观是说,企业的创新并不是单项创新,并不是仅仅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的创新观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全面的创新观。
  全员创新观是说,企业的每个岗位工作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指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
  持续创新观是说,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而不是停滞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何在?
  这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层次来说:
  1.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2.文化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在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日新月
异,市场竞争的形态在变化,所谓“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的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3.特别是从企业运作的形式来说,正在经历着一场很大的变化。例如,过去常常是单枪匹马式的竞争,现在是协作竞争或者叫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的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由企业自己做,现在讲核心技术自己做,而其它环节搞“外购”、“外包”。这是一种智慧型的运作。企业本身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要有新的文化观念。还有企业重组后的文化创新问题,已有一些企业从文化层面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我们进行企业文化研究当然应当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企业本身运作的发展变化又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
  
  4.去年12月,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发展,海尔集团更改了企业精神与工作作风。新的海尔企业精神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新的工作作风为“人单合一,速决速胜”。张瑞敏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变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内容也要随之而实行创新。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才是真正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当然,注重企业文化中的文化创新,并不是说在企业文化设计中,今天提一个理念,过几天就要更改。我想不会发生这样的误解。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发展中若干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与总体上文化创新性的关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操作艺术,需要好好把握、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于在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中注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问题。
  如何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或者说融为一体,这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历史性课题。我认为,这个融合关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华民族走向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两个文化根脉:一个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根
脉;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传统文化根脉。这两个文化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可以说具有根本意义。这个大课题的研究,如果加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我的研究也有个人的局限性,这里只就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问题,提供点资料、个人的思考与个人的学术性的理论观点。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和谐”,是哲学范畴、伦理概念,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这里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是作为哲学范畴提出来的。
  2.古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对“和”、“和谐”的研究和倡导。大家常说“和为贵”。“和为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讲的。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生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这是《论语·学而》篇的记载。孔子讲的是“和无寡”。到了孟子,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讲的是“和则一,一则多力”,用现在的语言拿企业来说,就是在企业内部大家和睦相处,意见一致,那力量就会强大,内部有了凝聚力,对外就有了竞争力。《广韵》则讲:“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又有的古书讲:“刚柔得适谓之和。”正因为从“和为贵”出发,从古代先哲们的一系列论述出发,在我们中国的长期社会生活中才形成了“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家和万事兴”这样一些古训。这些古训,也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3.“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最早提出这个思想观点的是伯阳父(史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同郑桓公谈论西周的政局时讲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和”与“同”的概念作出区别,有了不同的界定。主张“和”不是主张“同”,如果都是“同”,同则不继,则无发展,无前进。
  
 4.由此引申开
来,“和”、“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古代圣贤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话有很深的哲理。从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是什么状态、什么境界呢?这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联系构建和谐企业,或者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有一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最广泛地在企业形成共有价值理念,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各种关系中,协调有序地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和谐”的状态,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一是持续发展。
  5.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从“和”又引申出“中和”、“太和”的概念。“中和”的思想出自《中庸》,这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孔庙大成殿前上方挂的就是“中和位育”四个大字。后来的宋明理学对“中和”有许多论述,如讲“致中和于一身”,“中和,道义由之出。”提到“太和”,在云南大理,常常可以发现过去留下的“太和”二字。是不是从南昭国、大理国时留下的呢?在北京故宫有太和殿,这里的“太和”大概可以解释为高度和谐的意思。当然,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公平正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太和”二字最早可能是《周易》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庄子也讲过“太和万物”。顺便说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和谐”,儒学与道学是一致的。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传统文化的精髓方面,他们是相通的。这样说不知是否可以?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
和”、“和谐”的论述,除上面提到的外,比如《尚书》中讲“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讲的是“万邦”而不是一邦。《周礼》中也讲到“以和邦国”。当然,当时的人论述这些问题,都有那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需要具体分析、科学分析。还有社会理想方面有关“和谐”的大量论述,也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西方哲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也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值得一提。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把“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他提出“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在这位西方古代哲学家看来,美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具备了美学价值。著名的苏格拉底还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理念。一位法国学者写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和谐经济论》,这里出现了“和谐经济”的概念。
  7.罗列上述文献,无非想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底蕴深厚的,这些都已经传承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中。六中全会的决议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如何有效地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行中,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是搞点概念游戏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8.介绍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是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这是中电国际李小琳总经理提出来的。这个“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有着很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根脉,是一种人本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
文化。可以称得上深邃厚重、情智交辉。静水深流,给人以联想和启迪,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
  另一个是中国兵器工业北方重工集团的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了企业成败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和合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融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看这是现代企业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两个范例。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理念相融合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十几年来就一直存在我的心中。我深知这个课题对于形成企业文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化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为此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