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富济贫——有限思维模式

骗富济贫——有限思维模式

□思维情境

 

    九十高龄的廖冰兄老人在为“海啸”灾区捐款时说:“三万元捐款,太少了!”“我老了,劫富济贫的力气没有了,但写字可以骗钱,我是‘骗富济贫’,在临走的时候,拿得很少很少,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会死得很舒服。”

(摘编自《羊城晚报》2005年1月4日A5版)

 

□思维原理

 

    廖老“骗富济贫”的说法与我国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提出的类似“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口号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一种财产的单向流动,把富人的部分财产 “骗”来,救济部分需要救济的人群,后者强调的是一种财产的多向流动,是把富人的所有财产取来,普济芸芸众生。前者是一种有限的单向思维方式,似乎比较简单,比较单纯,对于大多数需要救济的人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或无济于事,但是,这种“有限思维”建构的结果却能起到精神上的唤醒作用,《羊城晚报》2005 年1月向印度尼西亚等“海啸”受灾国发起的“精神救援”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体现。而“等贵贱,均贫富”是一种无限的多向思维方式,表面上看是比较全面、比较诱人、比较理想的,但却不是实际的,历代农民起义的失败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倡廖老的“骗富济贫” 这种最现实的思维方式。政府部门的很多做法其实就是利用了这种“有限思维”,比如让一些企业和个人拿出些银两,帮助一些贫困学生或家庭的做法。别希冀把富人的腰包掏空,别抱怨明星们从荷包中排出的银两太轻,也别指责个别人对灾难不闻不问,我们都来建构廖老的思维模式,——只有有限,才会有无限!

 

□思维启迪

 

正向:“有限思维”关注问题的部分,容易集中精力务实解决一些问题,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反向:“有限思维”照顾不到问题的全部,也容易挂一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