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小吃制作方法:小窝头

   窝头一词,在旧中国是北京人意为“贫穷”的代名词。过年北京出考究吃饺子,但贫穷人家吃不起,只要吃窝头过年。过去有一副对联写道:“人过新年,二上八下;我辞旧岁,九外一中”。上联指包饺子,两个大拇指在上边,其它八个指头在下托着;下联则是捏窝头的举措,一个指头在窝头眼内。   

普通窝头都为玉米面所制,但这里所说的小窝头不是这种,而是另一种原料制成的清代宫廷御膳小吃。它的出现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小窝头的来历:   

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在仓惶出逃的路上饿了,走到一个叫贯世里的中央,有人给了她一个窝头吃。她在狼吞虎咽时吃了这个窝头,觉得十分好吃。回到北京后,仍念念不忘,便让御膳房给她蒸窝头。厨师们深知她吃惯山珍海味,怎能吃得了贫穷人家的玉米面粗粮制成的窝头?于是绞尽脑汁,用玉米粉加黄豆粉、白糖,制成外形极小、一口能吃一个的小窝头。加白糖和碱面是为了蒸出的窝头坚实甜味,慈禧果真爱吃,于是小窝头就成了宫廷御膳,后来传入官方。  在哪儿能吃到正宗的小窝头呢?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所做的小窝头最有名。它用细玉米面、黄豆粉、白糖为原料,在拌和时加一点硷面,揉战争均后,搓成直径约2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分红50个小剂顺手蘸凉水,将每个小剂捏成中间空的窝头,捏至窝头厚度只要0.3厘米,内外壁润滑,形似宝塔时即可上笼蒸熟。小窝头坚实甜蜜,基本吃不出是用玉米面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