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只是个流行语吗?

 “软实力”这个词在国内频繁出现还是近一两年的事,尤其是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之后,更是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他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将军事、经济、科技等力量称为硬实力,而将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等,称为“软实力”。以后有管理学者把“软实力”引申应用于企业,形成企业“软实力”的现代管理科学:即以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企业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所构成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诸要素。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硬实力”的较量外,“软实力”也是根本的要素。从长远看问题,“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具持久性,更具影响力。

  老实说,中国企业开展企业“软实力”研究以及建设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企业需要摆脱制度上的桎梏以及生产力的重建。之后,才是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个又一个世界500强的诞生,中国制造以及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让中国企业在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全球化与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在全球分工模式变化的情况下,大公司纷纷收缩业务范围,卖掉非核心业务,把实力集中于发展主业,构造了一个又一个“巨无霸式”跨国公司,使产业集中度史无前例地上升。这些本来就很强大的公司,通过委托加工、


并购和投资,把产业链布局到全球,进一步放大自己的优势,成为所在产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数不多的组织者。

  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把这个称之为“系统集成者”。例如耐克、波音等制造商,耐克、麦当劳等品牌控制商、IBM等系统方案解决提供者等。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占据各个产业的宏观地位,是它对所在产业有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而这种集成能力不仅来自于资本实力、规模实力,而且无不出自于由强大的技术、品牌、信誉、营销体系、供应链网络等构成的“软实力”。全球工商体系的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公司所占领,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包括中国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峻。

  在全球各行业系统集成者在并购中也在不断减少时,中国能不能及怎样才能脱颖而出,产生具有全球意义的系统集成者,关键零部件提供者?这对中国产业和企业是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不仅“硬实力”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更加难以逾越的是由企业文化构成的“软实力”。

  在一般人看来,企业“硬实力”主要是指资本、厂房、设备和生产经营设施等物化的能力和企业员工。“软实力”则指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市场信用、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广义地讲,还应该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营销网络、供应链体系等。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如果经营设施和生产能力包括资本这些“硬实力”是较容易被复制、替代,那么“软实力”则表现出某些文化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认同、亲和力,这些则很难复制。必须靠良好的文化积累和持续的创新,最终唤起社会的认同,这正是我们中国后发企业超越前者的最难之处。后发企业可以以大量的资本和资源投入较快地形成某些物化了的能力,而优势企业却可以通过强大的“软实力”把这些物化了的企业能力集成于自己的系统、放大于自己的优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曾对“


软实力”在公司内部的表现做过这样的描述:“软实力”是由良好企业文化所构成的凝聚力、创新机制和效率。“软实力”在公司外部的表现是企业社会信誉、企业品牌、产业集成能力和对网络的实际控制力。他认为,拥有这些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能力的公司,在资源效率、获取市场先机、赢得客户、低成本融资等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软实力”成了大型公司竞争力的灵魂。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企业历来有“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技术创新投入;重生产经营、轻人力资源开发;重规模扩张、轻企业文化建设的”倾向。不少企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了生产能力的“巨人”,但却是创新能力的“矮人”。

  其实,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国际上的竞争,“硬实力”方面日益强大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带有一定垄断色彩的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更是直接面对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上市10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网络规模、客户规模和股票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企业。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随着中国移动快速发展,市场分化继续扩大,中移动一家的利润额超过行业其它三家之和,于是,一时之间垄断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更为激烈的言辞。

  “在整个市场消费价格‘涨’声一片的情形下,只有中国移动出台了一系列降低通讯资费的措施,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情况一样,企业的外部生态系统没有得到太好的改善。”北京移动发展战略部副总经理纪涌在谈及他目前正开展的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课题时对记者言道:“面对这些非议,有人感到委屈,有人感到彷徨!痛定思痛,可以清醒地看到,如何让社会更多的人认识辛勤的付出,认识到我们对社会的极大贡献,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我们,从而形成更大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之后,继续超越自我,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这种能力也是企业软实力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软实力进行认真


、细致的研究!”

  由此看来,扩展全球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设“软实力”,不是一句流行的口号,更是正在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所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从本期起,本刊将持续关注企业“软实力”建设这一话题,邀请国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有见识的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和我们广大的读者一起探讨“软实力”的方法与途径,为提高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不断推进中国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助力。

  话语“软实力”

  中国企业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发展上很不协调,“软实力”成了短腿。如果说企业规模小时,只能首先积累“硬实力”,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的话,那么在“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则必须十分重视和加紧“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很多中国企业的软肋,增强“软实力”正是中国很多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陈清泰

  在国资委的推动下,大部分中央企业已初步建立以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根据对146家中央企业的调查,近95%的企业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84%的企业初步确立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78%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在全球经济竞争与文化较量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王瑞祥

  从忽视公司责任到强调公司责任,从强化股东责任到全面强化公司责任体系,对许多公司来说是一个理念的转折,也是一个战略转折,面对重大的转折,企业当然会面临不少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要学习强化公司责任,加快中国企业转型的过程。要提升软竞争力,中国企业还需要狠下一番硬功夫。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王志乐

  企业软实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企业软实力的打造和提升,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工作等各项工作来支撑、增强和延续。

  ——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王洪亮

  究竟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基本上是企业里面的一种或者是一套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就是企业里面的员工透过企业里面的体制、相关方法,让企业里面的员工能够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学习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发展不同的竞争能力。

  ——博思艾伦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谢祖墀

  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如果把它影射到企业里面来,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创新的领域,第二是管理的机制,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品牌的声誉。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辐射和放大的效应。作为一个企业,你不仅自己在做产品、在创新。我觉得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生态链,能不能对别的企业造成可依赖性。你投入一块钱,你赚一块钱,在这个产业到底有多大影响,多大的辐射,我觉得这个是衡量企业软实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参数。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亚勤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能搞运动。因为那样宣传意味太浓,容易引起对方的怀疑和反感。这样做,又恰恰违背软实力的基本特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像杜甫那首题为《春夜喜雨》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传统的经营主要依托土地、货币资本、能源、原材料等硬实力,它以耗费有限物质资源为代价的经营方式,其直接后果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耗损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现代经营应主要依托企业的软实力,即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数量、产品品牌、商标、信誉、专利、销售网络与体系等,通过应用高知识、高技能,以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有效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的经营模式应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消耗硬实力,转向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软实力,提升企业的生存力。而人力资源是企业软实力整合的第一资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