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恒产也就难有恒心

        管理是需要讲究人性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此已经有深刻的阐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自《荀子·劝学》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蓬生长在麻中,不用支扶就可以长得很直。雪白的沙子扔到黑泥巴里去,就跟黑泥巴一样黑了。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这是孟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人在企业,没有恒产怎么有恒心?假如没有恒心什么坏事都干,无不为己干坏事,无恒产者无恒心。

  企业关键岗位的管理者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员工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完全不一样,劳动力是可以替换的,800块钱不来, 1000块钱总得来吧,劳动力的报酬是工资、奖金、福利。什么是资本要素:现金、土地、厂房、设备,等等。有了这些要素就够了吗?不够,还需要人——劳动力。有了资本、劳动力,就能产生利润吗?不行,企业离开了一种人是不能产生利润的,那就是企业关键岗位的管理者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员工,即人力资本。资本的回报是什么?利润。那么人力资本的回报应该是什么?许多人到这儿搞糊涂了,他们把人力资本当作普通劳动力来对待,我给了你工资奖金,你为什么还不安心工作?他当然不安心工作,因为他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回报应该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作为劳动力的回报如工资、奖金、福利,还有一大部分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回报——利润。你不给他利润的回报,就会出现所谓的“59岁现象”。

  既然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不是应该把财产送给这些人呢?正如今天流行的MBO管理层收购一样。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恒产?恒产等于稳定的预期。你只要给他在你企业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的


预期,那这里面可以施展的空间就太大了。

  对于这一点,100年前的晋商乔致庸就很明白。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中乔致庸接班以后发现一个现象,即铁打的掌柜流水的伙计。那个时候生意铺子里有三种角色,与今天没区别:东家——老板;掌柜的——职业经理人,而且还有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之分;伙计——骨干员工,基层管理者。

  如果生意经营不下去了,掌柜的死活不走,但是优秀的伙计非走不可,那时候培养一个伙计不容易。乔家在山西,生意却在包头,在外蒙古的恰克图,伙计四年不允许回家,也不允许带老婆,还不给工资,包吃包住给老板打四年工。剧中有一个伙计叫马荀,是扫街的伙计,整个票号生意的80%是他拉来的,四年出徒了,却打了个辞职报告。乔致庸很纳闷:“你为什么辞职?”

  马荀很坦率地告诉他:“生意有两种股,一种是老板出的银股,一种是掌柜的顶的身股。银股有决策权、所有权,身股有经营权、分红权。我们店的大掌柜去年年底算账,到了年终分红,顶一个股的身股就能分1200两银子。可是我们伙计有啥?出师以后在你这儿工作,除了每月固定工资,一年下来什么也没有了。而别的老板请我去,就我这个水平,怎么着也混个二掌柜当一当,市场营销总监总可以吧!那至少我也会有分红的。”

  乔致庸因为舍不得这么能干的伙计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只好说:“那你要我怎么着才不走呢?”马荀毫不含糊地开出了自己的价码:“给我一厘身股!大掌柜的一个身股可以分1200两银子,我只要一厘就是120两。”120两,在当时已经够买好几十亩地了。

  有道理!于是乔致庸立刻改革。怎么改?“在我这儿学徒的这些伙计出师了以后,愿意留在我乔家的铺子里面,每年顶一厘身股,每多干四年多加一厘,那么你干四十年,跟大掌柜一样也能顶一个身股。”于是乔家的伙计们个个干劲十足,从此形成了人才自动向乔家聚集的良性循环。

  这不就叫稳定的预

期吗?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利润分红,再时髦点儿,不就是期权吗?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什么?把所有权、经营权、分红权分开,在保证老板的所有权、管理者的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关键岗位的核心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资本回报。

  请尊重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吧!无论你是否愿意,这是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