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张謇的智慧故事

       我们现在认识到,商业上“诚信”原则的重要。由于缺乏诚信,中国经济上的交易成本很高,走了一些弯路。于是,有些人就把“诚信”原则,作为传统的儒商原则,用现代的经济伦理觉悟,去倒推历史。其实,真正继承传统伦理而来的是近代商人,他们的伦理是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不是为自己积累财富。诚信原则,对于他们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第一位的原则。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历史上资本家 商人张謇的智慧 张謇:“如是乃合共和之民”

  张謇是上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大生集团的创办人,典型的“儒商”。听听他的创业目的和财富走向: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四十后中东事(指甲午中日战争)已,益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

  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以个人私利而贬,庶原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须知张謇若不为地方自治,不为教育慈善公益,即专制朝廷之高位重禄,且不足动我,而顾腐心下气为人牛马耶?又须知二十余年自己所得之公费红奖,大都用于教育慈善公益,有表可按,未一累股东,而慷他人之慨也。

  要知人在一方,事业在一方,则其地之实业、教育、慈善皆吾责也。如是乃合共和之民。

  张謇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这就与资本家划清了界线。他没有为自己发财,如果为自己发财,降格为一个普通的商人,不符合一向保持的儒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操守(适违素守)。张謇经商发的财,都捐献到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上了。

  他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兴办了农科大学、医学专门、女师范、图书馆、蚕桑讲习所等教育机构,还创办了医院、残废院、栖流所等慈善事业,创办了气象台、博物苑等公益事业。20余年,张謇为了教育、慈善、公益事业,用去250余万银元,为了这些事业,个人负债6

0余万银元。他把南通建设成了一个现代的城市。他做到了“原可达而守不丧”,也就达到了为国家社会的目的,而又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他作为企业经理人,对于只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人来说,他为他们获得利润,只是为他们作“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