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学生不作答的十五条对策

课堂提问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检验自己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堂提问直接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协调教学步骤,增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教学实践中却时常出现学生不能、不肯作答的现象,这种状况对于教和学都是不利的。因此,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主动寻找不作答的成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加以防止和克服。现从学生与教师双方提出对策:

学生方面的原因与对策

(1)个性品质
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气质性格等非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课堂答问。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完全理解,但却不敢回答,或由于紧张产生暂时遗忘而不能回答。对此,提问中教师对他们的答回要善于激励,并注意创设情境和条件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机会,从而使他们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对自我价值、能力的肯定,树立信心和勇气,大胆发言。

(2)疑惧心理
学生的疑惧心理是影响他们课堂答问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具有疑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往往惧怕教师提问他们,而正是由于内心的惧怕,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不敢作答。从疑惧心理的产生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上的专制作风,对不能作答或答问错误的学生随意训斥,甚至是讽刺挖苦,造成了对答问的惧怕心理;一是班集体的不良学生气氛造成的个体间冷漠、嫉妒和敌视;以致产生答问者一旦出现错误或吱唔不清便嘲笑、起哄等,使个体在没有十分把握时不敢冒然作答。

(3)自卑心理
学生个体的自信心、气质性格等非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影响着他们的课堂答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由于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不抱希望,或是由于屡遭挫折而在心理上存在“失败情结”,因而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评价上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低人一等”。在


这种消极心态支配下,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积极答问。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的因有特点,而且具有超越他人的心理紧张焦虑。这种气质性格上的特点,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使他们往往采取“旁观者”的态度对待课堂答问,甚至采取躲避性行为,尽量不让教师提问自己。

(4)对立心理
不同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答问。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和教师之间在心理始终存在着思想、感情、兴趣和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友好、谅解、亲近和依恋的心理关系。这种良好的心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学生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和乐于表达的优良学风。相反,当教师作风专制,对待学生不公正、不尊重、不信赖,简单地采取训斥、讽刺,甚至是辱骂和体罚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出现逆反的对立情绪。在这种不良的心态支配下,个体对教师的提问就会采取拒不作答的消极态度,甚至破坏性行为。

(5)侥幸心理
学生的侥幸心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而且影响着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心和意志等非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具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他们在课堂答问中往往认为教师不会提问自己而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从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上看,与教师的提问方法密切相关,诸如一些教师平时提问时只集中于几个学生;提问时先指名后提出问题,而又没有给其他学生提出一定的目的要求等。这样往往使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认为教师不会提问他们而充当“旁观者”。其结果造成教师提问他们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不能作答,就是答非所问,偏离问题。

(6)从众心理
个体的从众心理是也是影响他们课堂答问的原因之一。具有从众心理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加分析与判断地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自己却不认真地思考、力求提出独立的见解。因而当


他人不能作答时,他们往往了不能回答。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是群体的压力。当个体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不深或全然不解时,由于他们心里没有把握而往往采取不作答或盲目重复他人答问的行为;而一些个体则是屈从于群体的不良压力不敢作答或盲目接受他人观点。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取民主的教学作风,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感情投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人际心理障碍;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符合自信心不足和性格内向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的问题,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

(7)知识储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分析认识问题能力差,不善于动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造成个别学生课堂提问中不能作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有计划、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积累,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他们不能作答的消极现象发生。

(8)能力水平
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异。同样问题,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概括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往往能够作答;相反,能力差的则不会回答或回答不完整。一般当教师提问对象选择不当又不给予他们以思考时间并加以启发引导时,就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作答的现象。因此,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注意“吃透”学生。在重视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同时,提问中认真考虑和合理安排答问对象。对于一时不能作答的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根据不同情况机智地加以处理。诸如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改变提问出发点,补充适当条件等,引导并鼓励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9)情绪状态
个体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而且影响


着他们对答问的态度取向。特别是当答问对象对教师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逆反心理时,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拒不作答或不愿作答。对此,教学中教师在注意保持自身良好教学情绪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情绪产生的情境性、表现的冲动性和外显性、影响的感染性等特点,运用激励、暗示等手段和方式调控学生的情绪,以促使他们产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表达的良好心理状态。对于与教师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是抵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加强心理的沟通,以真诚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信任和期待。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乐于接近教师,乐于
听从劝导,认真对待课堂答问。

(10)学习风气
松散、懈怠、互不关心、缺乏生气的不良风气,容易使个体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个体较强的心理依赖性,易受他人的暗示性影响而简单、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因此,教师在注意加强纪律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班集体的建设,培养积极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并善于发挥集体舆论与规范对个体思想言行的约束、导向作用,以促进学生正确行为规范的养成,逐步形成仿佛成员间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勤于思考、奋发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风气。此外,教师要注意做好不良小群体和个别活动能量大、组织号召力强、对班集体有较大破坏作用的差生的疏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逐步改变不良风气,自觉地维护课堂纪律。

教师方面的原因与对策

(11)教学作风
教师的教学作风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答问。专制型的教师,由于他们平时对答问错误或不能作答的学生随意训斥、讽刺和挖苦,结果不仅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造成了学生对答问的惧怕心理,也由此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对教师的提问或不能作答,或不敢作答,甚至采取一言不发的逆反态度。而放任型教师,由于他们对教学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由此造成了学生对答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认真思考,也不


主动回答。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民主的作风,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允许并鼓励他们展开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12)问题难度
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或不能作答与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密切相关。因此,提问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又使答问对象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学有所得。

(13)对象性
不同的答问对象选排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有的教师由于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或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先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而当他回答不出来时又不加以引导,叫其他较差的学生回答。结果出现几位学生都站着一言不发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平时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做到一般问题先让差生回答,当回答不上时再逐渐地叫更好的学生回答或补充纠正。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效地防止不作答的消极行为。

(14)答问时距
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作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于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同时,由于学生在缺乏思考时间而产生的对所提问题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的情况下又急于争取教师提问自己,又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瞬间因紧张而遗忘。由此往往使学生即使站起来也不能马上回答的现象。因此,提问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于思维敏捷性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

(15)问题表述
教师对所提问题的组织和表述影响学生


的作答。如果教师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或太空泛,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缺乏思维的定向而失去目的性和针对性,产生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不能作答。因此,提问中,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理解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从而使自己有的矢地提出确切而具体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问题语言的简明、确切的语言,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发问,缩小回答内容的范围,避免歧义的产生。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切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又使学生的思考和作答具有明确针对性,防止浪费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