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与灵感思维、什么决定人的智力、人的差异性

直觉与灵感思维、什么决定人的智力、人的差异性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

对直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而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

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

与分析思维比较,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2、快速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以致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

3、跳跃性,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

4、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

5、坚信感,主体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主体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

6、或然性,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但二者的发生和形成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就是分析思维的凝结或简缩,从表面上看,直觉思维过程中没有思维的“间接性”


,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干“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的作用,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在心理学上分析思维即指逻辑思维,因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对,也就是与逻辑思维相对。实际上,形象思维也有常规性和直接性之分。当作者在进行人物、情节等描写的时候,所进行的思维就是有步骤地进行形象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它是属于常规性的;而当作者在审美观察中捕捉形象时,往往又是直接性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分析思维是指常规性的体现着一定的步骤或程序的思维,它可以是抽象思维,也可以是形象思维。而直觉思维的对象或结果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具有直接性质的形象思维,钱学森又将其称为“直感思维”,它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

 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

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指直觉思维过程中所包含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根据周义澄的看法,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直的判别、直觉的想象、直觉的启发三个方面:

(1)直觉的判别。这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客体、现象、语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人的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的洞察力。例如,我们在思想上觉得某个句子不通,我们并没有以句子的语法分析为中介,而是一种直接的觉察和判断。再如,在学生上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者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会了,因为结论、结果或答案已被直觉地判别出来,显示出来了。像这些直觉的判别都不是分析性的,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而是对问题所作的一种直接的判断和整体的把握。

(2)直觉的想象。在许多情况下,主体并不能仅仅根据所面临的实物、符号或情势作出上述直觉的判别来。外界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具有许多空白点,单凭这些有限的信息很难作出一种判断,这就需要求助于想象和猜测,才能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来。

这是由对实物、符号、情


势的知觉向激活大脑表象并进行想象组合的转移。科学家常常需要通过幻想、想象或猜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以建立科学的假说。例如,牛顿发明微积分,曾经得力于他的几何与运动的直觉想象;爱因斯但在创建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串也想象过人以光速运行,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又设想过光线穿过升降机发生弯曲,等等。美感的直觉也是如此。在审美观察中,如果离开了知觉想象,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如此则永远不可能有美的发现。

(3)直觉的启发。即在凭借直觉的判别和直觉的想象都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偶而在某一时刻,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之外的另一信息中受到启发,从而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启发,既包括由实物载体所载信息的启发,也包括由词语载体所载信息的启发。在科学发现和发明中这种直觉的启发的例子很多,例如为大家所熟悉的,古代中国的名匠鲁班就是受割手的丝茅草的启发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也是从苹果坠地找到了解决引力问题的线索,等等。语文学习中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学生见到一个作文题,往往会从学过的某一篇课文受到启发迅速得到文章的构思;再如写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一类的文章,其中直觉的启发是关键的一环。直觉的启发与联想、类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对两种事物相似点的寻求。

上面所说的三种基本形态或基本类型,在实际的直觉思维过程中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它们常常结合于一个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其中最基本的表现是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最终也总要以判断的形式出现。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直觉思维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松弛:把右手的食指轻轻地放在鼻翼右侧,产生一种正在舒服地洗温水澡的感觉;或仰面躺在碧野上凝视晴空的感觉;以此进行自我松弛。这有利于右脑机能的改善。回想:尽量形象地回想以往美好愉快的情景,这对促进大


脑中负责贮存记忆的海马的功能有积极效果。训练时间以2—3分钟为宜。

想象:根据自己的心愿去想象所希望的未来前景。接着生动活泼地浮想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得以成功。开头闭眼做,习惯之后可睁眼做。以上三种方法应一日一次地坚持三个月左右。

听古典音乐:听莫扎特的曲子,直接接触他的感情,会使直感力变得敏锐。我国的“梁祝协奏曲”、“平湖秋月”等乐曲,最适合于镇定暴躁的心情和作为思考问题时的伴音。

使用指尖:打弹子等,最需要速断力,可培养“秒的直觉力”。

进行自由联想:将空中飘浮不定的朵朵白云,想像成各种形象,这能提高进行逻辑思维的左脑和记忆贮藏库海马的功能,进而提高思维的集中能力。

用左手拿筷子:不妨先试两天,然后中间休息一天,再继续两天,为此坚持一个月左右。

在书店立读:即使忙得不可开交,也要抽空逛逛书店。牢牢地盯着书目来推想书中写着什么。

向似乎办不到的事情挑战:有时,灵感是在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突然产生的,简直是绝路逢生,不要惧怕艰难的工作,要勇敢地去挑战。

回到童心:回想幼儿时期唱过的歌,玩过的游戏,并历历在目地描绘出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增强记忆源泉——海马功能。

我国的古代养生,强调以静养神,并不是说绝对的神静不用,不然心神就会衰退,甚至导致老年痴呆症。只有在用神之时,心神才能生机勃勃。

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这种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技术的新的构思和观念的产生或实现。简而言之,灵感就是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new idea)。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技能,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高级的感知能力。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我认为现在不能以为思维仅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它


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以致人们所说的废寝忘食。而是灵感时间极短,几秒种而已。总之,灵感是又一种人们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

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

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

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

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

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

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


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

灵感思维也称做顿悟。它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钱学森说:“如果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突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③模糊性。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


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如何引发灵感?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用脑。关于愿用脑的问题,这里就不谈了。下边分别谈会用脑和多用脑。

会用脑。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多用脑。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他自己深有体会的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


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交叉运用的。

智力与遗传有着密切关系

智力能遗传,这是十分肯定的。一个人的体质、智力等多方面都与遗传因素具有


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父母智商高的,他们的子女智力也好;父母智商低的,子女智力也比较差。

 


  单卵双胞胎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常比较接近。德国科学家曾对1万名儿童的智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智力为优秀者,其子女约70%的智力为优秀;父母智力偏低者,70%的子女智力也是偏低的。有人对1500名平均智商在140以上的成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他们所生的孩子平均智商也在120以上。

 


  人的智力与脑细胞数量、神经系统结构、神经递质、记忆分子等都有密切联系,而这些都决定于遗传的物质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当然智力在遗传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子女的智商与其父母相比,更接近于普通人群的平均值,即高智商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其智商要比正常人高,但比其父母要低,而低智商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其智商要比正常人低,但比其父母要高。另外,智力在遗传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变异,所以有的父母智力都很好,但生下的孩子却是白痴,而有不少智力一般的父母,其子女的智商却比较高。

 


  智力是天生还是靠后天培养?

 


  有人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增加知识,而不能提高智力。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备班里的学生,有些孩子在2岁时其智商就高达240,他们的智力在进行早期教育之前就是超常的。而有人则认为智力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必要的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有力的证据就是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卡玛拉在回到人世间9年之后,才学会了45个单词,其智力水平甚至无法与1岁的孩子相比,原因就是他在出生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早教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应该说智力的发育,遗传是基础,后天的教育及环境是条件,二者都不可忽视。孩子出生后,来自先天的智力因素已经固定,而这种先天的智力因素能否成为现实,还


受到文化背景、周围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人做过调查,发现智商比较高的孩子,约60%~70%出身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因此,有人将智力超常的儿童划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他们本身具备优秀的遗传因素,第二种是智力遗传因素一般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第三种是具有优秀的遗传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后天教育。所以不难发现,后天教育同样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等,有的是受遗传影响,生来就有的,有的是在出生后从周围环境中学习而掌握的。如孩子的心理素质方面,是急躁还是稳定、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怯懦还是勇敢,主要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后天教育很难改变。而孩子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受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并且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可掌握智慧性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提高他们的智力。

人差异的究因分析

■先天因素:遗传素质、孕期、产程差异/命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家庭环境、人际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伙伴环境、偶像环境、校园环境等/风水(自然风水、人文风水)

■教育因素:早期教育状况、受教育水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阴功(做好事不留名、不图报)和读书

■主观能动性:主动性、上进心、成就感、荣誉感、坚持性/运/机遇

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

■先天是基础、前提:承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同时反对“龙生龙、凤生凤”的“遗传决定论”

■环境是条件:承认“近朱近墨”的同时承认“出污泥而不染”客观现象的存在,反对“环境决定论”

■教育是关键:认识到“教育挖掘人的潜能”的同时反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教育万能论”。

■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看到无数逆境成材“天道酬勤”的事实同时反对“有拼就赢”的“主观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