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创造思维训练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创造思维训练
  为了解释在智力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那么,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书是甜的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视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人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抢不走的宝贝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厂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反而使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成了犹


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在20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态度疑虑重重,特别是来自西西里或意大利其他贫困地区的人,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结果他们的孩子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欢。

 

学者比国王伟大

 

  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时。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拉比——教师和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的声望。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而且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为了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不惜。”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孩子一定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移到世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位或几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其结果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其数量之多按人口比例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


大门,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有意识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创造思维训练]
  为什么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思维提示]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教育就是努力学习知识,消除疑问的过程。当一个人完全消除所有的疑问时,就意味着他成才或智慧方面趋于成熟。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人们一般耻于发问,以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对于问题更是抱着一种必须消灭的敌视态度,因此,也就谈不上如何刻意去训练发问了。
  那么,发问在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培养发问能力和知道答案一样重要呢?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的思维活动来讲,其起点是问题,其终点是答案。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意味着一个高水平的答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常常会引出一深层次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发问能力的优劣是和其思维活动的层次高低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发问不应视为一种无知的表现,而应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如何提出高水准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其次,从问题的提出过程来看,其思维形式更接近于创造思维,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突破过程,它不像解决问题的过程那样,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或方向。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发现一个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难度要大得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发问训练实际上也是一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重要途径,对开发大脑智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经常发问还可以防止头脑僵化。为什么儿童会有那么多问题,而成年人却很少提问呢?这并不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比儿童多,因而消除了许多疑问。自然之谜和社会之谜并不会随着人们拥有的知识越多而越少。正相反,人类目前所发现的未知领域比古代更多也更复杂了。因此。我们只能认为是大脑的生理自然老化,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活动日趋固定化、模式化、僵化,人们失去了儿童的那份活力和好奇心。对于成人而言,探索未知的新领域意味着冒险,提出一个新问题则好像是对大脑的折磨,因而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回避,这样久而久之头脑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僵化。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防止大脑的自然老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儿童那样,拥有一颗好奇心。有些家长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甚至讽刺嘲笑孩子们幼稚的提问,这种教育方式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加速他们头脑僵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