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一、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就是:市场销售和创新,只有市场销售和创新才产生出经济成果,其余一切都是“成本”。由此可见创新在整个企业中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部分,是创新的现实基础。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一个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在西方国家,技术创新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甚至新的工业宗教。
  二、技术创新是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成长路径,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对于经济社会贡献度的高低。根据加入WTO的协议,各国市场相互逐步开放,这意味着企业的市场范围扩大了,但是竞争环境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过去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主要是国内市场,主要是按照中国的竞争规则运作的,那么以后就要面对世界市场了,就要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了。因此,企业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全球意识,要从全球的角度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建立起专业化协作、市场营销的国际化网络,实现对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要从适应国内的竞争向全球化竞争转变。企业要从主要面向区域、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转向置身于全球化市场、面向世界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协作关系也不一定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企业的合作伙伴、客户群和竞争对手遍及全球,经营机构也分散于世界各地,这些都要求企业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也就是说,必须使企业适应以上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及时、迅速、完整、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以保证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竞争能力。
  随着加入WTO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机制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从总体环境上来说,可能会有利企业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市场越发展,市场机制的程度越深,市场的外沿越宽,操作的难度就越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根据WTO规则,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更加得到重视,企业经营将更为规范,市场秩序将会进一步好转,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信誉,技术创新是获得竞争成功法宝。
  三、创新管理体系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所谓管理体系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产要素和各项职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组合,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管理体系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种驾驭性,使技术创新的保障。
  1、完善用人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人才是创新之本,要发挥老科技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与青年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对青年人进行传、帮、带,为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次,企业要大胆引进优秀人才,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搭起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优化企业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2、完善激励政策,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
  机制,是一个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创新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其中,人才机制是前提,投入机制是保证,激励机制是动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应当从机制和体制上理顺分配关系,注重效率,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的报酬与其创造的价值和贡献相对应,充分调动他们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
  3、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考核与评估体系
  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评估制度约束机制,技术创新不可能持久。必须建立健全按需设岗、公开竞争、项目聘任、契约管理、严格考核的约束机制,奖罚分明,优胜劣汰,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4、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因素。采用引进技术的战略,以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和人力,获取较为先进的技术,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机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物力、人力、财力;采用技术渗透和创新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努力构建我院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科技创新见到初步成效
  1、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梯队
  逐步建立起首席专家、学科专家和学术骨干组成的人才梯队,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了首席专家和学科专家制度,实行了项目(课题)长负责制的项目管理,完善了课题长负责制度,细化和完善了“科研人员编制与科研岗位等级管理办法”,明确了岗位定员及岗位等级确定的量化标准和计算方法,按照岗位需要在全院范围内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扩大了研究部门对确定岗位的自主权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创新目标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将海相盆地勘探理论与方法、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特殊天然气藏开发技术等三个研究领域,作为研究院核心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落实核心技术发展战略的同时,还确定了七项专有技术和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按照科研要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原则,重点科研方向的选择着重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从基础研究入手,突出技术创新,致力于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和推广应用。
  3、实施QHSE管理体系认证,强化科技创新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抓好科研质量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是我院发展的大事。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全过程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确保按合同计划圆满完成科技创新任务,不断提高科研质量和成果水平,实施了QHSE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结合QHSE管理体系认证,编制了科研生产控制程序,建立了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和三级质量责任体系。全部科研项目在立项、中间检查和结题时均需由项目长—部门负责人—分管院领导组织进行三级检查,重点项目实行项目长—督导—副总师三级质量责任体系,确保成果质量。
  4、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办法,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先后建立完善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外部协作合同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制度。完善了科研、生产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细化了各项费用指标比例,明确了直接研究经费、评审咨询费、业务控制费等费用指标和使用程序,规范了科研经费使用标准。实行了“科研生产月度例会”制度,定期检查和安排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生产项目督导管理办法,建立了科研生产项目督导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了督导,及时对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
  5、制定年度目标责任,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中国石化油气资源战略和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制订了全院工作目标任务,包括财务指标、科研指标、人才引进与培养指标、安全生产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将全院目标责任分解到各部门(单位),并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各部门(单位)把指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项目组,最后落实到个人,保证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任务分配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目标责任及配套的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践,效果较好。
  6、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了研究院科技进步奖和科技论文、专利、专有技术奖励计划,完善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及时表彰优秀科技成果、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使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加大对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的激励,对有重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或生产中获得良好效果的项目和成果进行重奖;对不能按合同完成研究任务的项目给予处罚,与合同任务差距较大的项目,要按照科技部管理要求中止项目研究,同时取消项目长相应待遇,并在 2年内不能担任项目长。
  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框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一是参谋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逐步全面承担起中国石化上游发展规划和年度勘探开发计划的编制、项目评估及投资预算、区块动态管理及评价、储量管理与资产化等工作。相继完成了“中国石化‘十一五’油气发展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中国石化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石化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大型战略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为中国石化上游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取得显着成果。以“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理论与评价方法”等三项核心技术和“特殊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等六项特色技术为切入点,开展了海相盆地勘探理论与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特殊油(气)田开发技术、超深钻井技术等研究。初步建立了含油气盆地资源分级评价理论,形成了TSM盆地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luster和NEWS软件系统,目前已推广到许多油田企业和研究院校;研制了正电纳米钻井液体系,形成了多项钻井配套系列工具,广泛应用到西部和南方地区,等等。这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科研水平及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四年来,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1项,申请专利45项,获专利授权12项,其中国外专利3项。出版专着20余部,发表论文1350余篇。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