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创新路径依赖

突破技术创新路径依赖巴顿指出,当企业形成的核心能力过于占主导地位时,核心能力就会成为核心刚性,从而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的障碍。如果企业不能在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之前进行战略调整,当行业新技术取代原技术而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就必然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遭受重创。鉴于这一刚性陷阱的存在,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提升其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关于核心能力刚性陷阱的超越对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
  
  1.核心能力刚性陷阱
  核心能力刚性陷阱主要是通过核心能力的载体来反映的。核心能力的载体无外乎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的刚性特征非常明显,不论作为有形资产的设备,还是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商誉,总是和特定的产品领域联系在一起的。人力资本同样具有刚性特征,长期从事某一领域实践的企业员工,必然形成了与特定领域相关的技能知识。核心能力载体的专门性形成了企业在特定领域的退出障碍,这种退出障碍即核心能力刚性特征的反映。
  正是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刚性的特征,引导着企业不自觉地掉入了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在这一陷阱中,企业越是利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越是持续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就走得越远。这样,企业就必然遭受原有技术极限的扼制,重要的新技能则有可能被低估甚至忽略,从而形成了新旧技术之间的断层,这一断层即核心能力刚性陷阱。
  2.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
  上个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因为坚持自己的敞篷木制式T型车而没能及时代之以密封式钢制车,结果其市场领导者地位被通用汽车公司夺去,至今在美国的汽车市场上一直只能屈居追随者地位。蓝色巨人IBM同样由于过于关注巨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市场份额,错失了开拓个人计算机市场的良机,曾一度面临解散的绝境,虽然今天的IBM依旧实力雄厚,可如今在众多后起之秀虎视眈眈的计算机市场上
,它已经不能像往日一样叱咤风云了。如此可见,当企业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如果企业不能察觉自己的处境,调整原有的技术创新战略,必然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正如德鲁克所形容的,“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产业中的每个成员必须立即反应,如果还按原有的方式经营企业,往往会带来灾难,而且可能是灭顶之灾,至少公司将失去它的领导地位。若一旦失去再想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形成的原因——技术创新路径依赖
  
  企业之所以会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是因为它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原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意指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的演变通常受到人们以往选择的影响,随后多西将其扩展到技术创新领域。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主要依赖于三种因素:企业现有技术的约束,企业认知局限性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约束。
  1.企业现有技术的约束
  企业现有技术往往是构成企业当前核心能力的源泉,因此,尽管企业已经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但由于企业没能及时察觉或者没能正视企业潜在的经营困境,依然投入大量的技术创新资源于原有技术以保持技术创新活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锦上添花”之作也依然不断,产品需求持续扩张。这种暂时的繁荣更加麻痹了经营者,必然引导着企业在核心能力刚性陷阱中越陷越深。
   2.企业认知局限性的约束
  创新需要复杂技术和组织系统操作的提升和变革,这包括测试、错误和学习。显然,从一条学习路径转到另一条学习路径的代价是昂贵的,公司也不可能通过招聘具有所需能力的个人,从而轻松地从一条主要学习路径跳到另一条学习路径。因为创新所需的技能很少是个人的技能,大多是特定的相互依存的共同合作的群体技能,在群体中,通过经验积累的隐性技术和组织知识非常重要。学习路径的单一性决定了企业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过去路径
依赖的特征。
  3.企业文化的约束
  企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隐含于企业成员作为其行为前提的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已经被企业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地,甚至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而企业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企业历史上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员工今天的行动。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念则越是受到排斥,从而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调整。
  
   三、陷阱超越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可得出,要超越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必须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必须在心智上、行为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针对我国企业实际,笔者提出如下构思:一是要求企业在专注已有的核心能力的同时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提供给企业一个健康的技术创新环境,突破现有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约束;二是构造虚拟组织,实施资源外取,既降低了企业维持核心能力的成本,又可以通过企业价值活动的外部化来弱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特征;三是倡导组织学习,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历史上形成的文化进行及时的改造和更新,突破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约束。
  1.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
  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是突破企业现有技术约束的有效途径。企业内部风险投资与传统的研发活动不同,传统的研发活动主要是利用企业现有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而内部风险投资的目标则是学习和获取新的竞争力,是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所做的尝试性探索,其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为其创造潜在的机会。企业之所以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实体,将风险投资活动相对独立地分离出来,主要出于企业大体创新环境的促动和风险投资本身的特点两个原因。

企业创新环境通常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预算系统支持短期利润回报及渐进式的变革;其二,系统置效率于创新之前;其三,营销系统根据现有产品进行组织绩效评估。显然,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的,有必要对之进行改变,这是企业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的第一个原因。风险投资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区别主要在于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新颖性及战略重要性,由于这些特点,若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风险投资实体,企业的风险投资活动如果失败,将有可能损害到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在新技术尚不成熟,推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情况下,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既能使企业分散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能使企业专注于现有核心能力的发展。这是企业有必要建立内部风险投资实体的第二个原因。
  2.构造虚拟组织,实施资源外取
  战略是什么?根据波特的观点,战略就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战略的本质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如果企业对其核心能力过于执著,所建立的创新优势甚至可能超越目标,而对于潜在的行业新技术则没能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在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应用周期大大缩短的今天,企业不可能再像上个世纪一样在基于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水平或垂直多元化达到成长的目的了,这样只能加剧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特征,从而使企业核心能力更具刚性,为了保持现有地位,企业将不得不越跑越快,从而在核心能力刚性陷阱中越陷越深。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由于普遍使用信息技术,20世纪90年代“内制化率”从70%下降到30%,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与之相反,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继续坚持“内制化”道路,制约了企业结构改造和竞争力的提高。1993年美国汽车行业总收入重新超过了日本,1994年汽车总产量也重新超过了日本。由此可见,构造虚拟组织,实施资源外取战略,不仅是企业降低维持核心能力成本的有效选择,而且可以通过由此而导致的价
值活动外部化来克服企业认知的局限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约束,从而达到弱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特征的目的。
  3.倡导组织学习,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组织知识创新的结果,而组织知识的创新,则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显然,要突破企业文化约束导致的技术创新路径依赖,就必须倡导组织学习,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历史上沉淀的文化进行及时的改造和更新。
   这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是允许百家争鸣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一元的,应该在强调主导价值观念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共存。否则,一元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实质上还是没能摆脱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特征,就必然无法超越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只有允许甚至鼓励多元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和发展,才能摆脱技术创新中企业文化的历史约束。
   这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同时还必须是一种宽容的企业文化,是允许犯错误的企业文化。因为创新过程本来就是测试、错误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不允许失败,员工必然感到束手束脚,从而企业也就只能循规蹈矩地发展下去,结果是日益加强了核心能力的刚性特征。3M公司之所以能够多年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鼓励创新,允许犯错”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