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创新不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微观来说,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企业创新的最终实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讨论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特别强调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因此,必须树立企业在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我国企业创新体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与分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按照常修泽等著的《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中所下的定义: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经济行为。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二)企业创新的分类
  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类的角度很多,本文为了研究需要,按照创新行为的对象来对企业创新加以划分。企业创新行为的对象有两大类:一是体现为生产力方面的要素如设备、厂房、技术等:二是体现为生产关系方面的要素如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基于上述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大类,一是对企业主体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技术)以及提供方式和所服务的对象进行创新,即技术创新;二是对具有质的稳定性的企业主体本身组织结构及其机制的创新,即制度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各具特点又紧密联系,技术创新会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本身又给技术创新提
供了组织保障和运作空间。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根据上述的分类原则,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细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这三种创新的共同特点是:三者都是对企业制度及组织以外的要素进行新的组合,而且涵盖了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并实现价值的整个过程。
  制度创新,则是指对企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藉以形成的界定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方式(即产权制度)进行新的组合。它应该是以为技术创新服务为目的的,只不过制度创新调整的对象是企业组织结构及机制的本身,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针对企业内部而言,它可细分为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现代企业创新论一一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一书中将制度创新分为产权关系的变革,组织创新即指组织形态或结构的变革,管理创新即组织方法的变革,市场创新即进入目标市场及其手段的改变。我认为这种分类不大确切。因为制度创新(Systemlnnovation)概念的本身就包括了组织整个系统的变革,各种组织形态及其相关的管理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产权结构的不同,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与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的组织形态、管理方式以及与集团的关系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样上市公司与非上市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这是产权结构的差异造成的。至于市场创新,应该是产品创新的延伸,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所给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是包括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开拓实现价值的全过程。即使按科斯的观点“企业是一种市场组织”,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企业来说外部市场是不能与企业自身内部市场划等号的。企业市场开拓空间的扩大只能意味着企业所服务的对象扩大或所提供的服务内涵发生改变(从整体产品的概念来看,
服务也是产品概念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产品之中),这不排斥市场渠道结构的调整,那只是相对于市场创新的一种制度创新,或准确地说应该是组织创新。另外,不管市场的形式是怎样的,是技术推动出来或者说是企业创造出来的,还是一类消费群体即市场形成的需求拉引的,它对企业来说都是外在的,比如像金融企业的所谓金融创新也必然是服务手段的创新或服务对象的改变。因而,我认为把市场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内容要更为恰当。
  综上所述,对企业创新的分类可以图l表示:
  
  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创新体系归结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大类。那么,这两者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应该说,技术创新的内在冲动推动了旧有制度的变革或改造,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使技术创新所要求的资源重组得以实现。正像“股份制”的产权模式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规模,在新的组织结构下积聚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许多巨型公司所拥有的巨大技术创新能力正是其资源积聚效应的外在体现。又如,风险投资基金以及Nasdaq市场也是适应中小企业的创新要求而㈩现的新的组织形式,从而培育出微软、Oracle等一批高科技的巨型公司。
  同样,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也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这种外在的压力加上市场需求的拉动也会转化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义相互区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共同的,即通过资源的新组合挖掘或创造出比原先更多的市场价值。二者的区别在于创新的内容不同,创新的周期也不一样。制度创新由于受组织自身的惯性束缚而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行为向组织提出的变革要求,而氏制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往往使企业在进行组织调整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尽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在
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创新这两大系统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惟有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为一股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现实力量。任何割裂它们间关系的做法或是忽视二者在应用中的统一,都难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或是更有效的配置。比如,随着企业所拓展的市场空间的扩大,从地区扩展到全国,从国内向国外市场进军,都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创新的需要。例如NIKE公司所采用的虚拟组织的形式,极大程度地利用了其品牌资源,也极大程度地调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为其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同样地,在软件开发业,为了聚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软件开发人员,许多企业引进了有效的分配机制如技术入股或股票期权。这些都是制度创新配合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例子。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不管是采用市场拉动模式还是技术推动模式,都离不开制度创新的配合。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紧密相关,二者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可以用图2形象地加以描述。
  图2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贡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非都是成线性增长,同时,由于二者变动的周期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贡献曲线以及总贡献曲线要复杂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创新总贡献值是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这两个变量的函数。而技术创新又包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子变量,制度创新则包括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两个子变量。这些子变量的优化值都会对企业产生贡献,如果要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要顾及企业的资源状况,要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并对其进行新的组合即创新,以形成企业相对于竞争者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即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创新的思路
  
  (一)国内外企业创新现状的分析在发达国家,企业集中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材。一些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例如AT&T的贝尔实验室和IBM研究中心分别有11位和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
贝尔奖。而目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2/3集中于事业单位,只有20%在本土企业,中国企业的科技实力普遍很弱。
  在发达国家,企业是创新投入的最大主体。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例,这些国家的R&D(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韩国2001年全部R&D经费的83.1%来自企业,美国、日本、德国来自企业的R&D经费分别占全国R&D经费的63%(2001年)、68.2%(2000年)、60.8%(2001年)。而近几年,我国企业在R&D经费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不过到2001年,这一数字也仅有不到45%,仍然少于国家的投入。
  发达国家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增加。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R&D占GDP的比例从l%—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我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也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依靠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了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
  那么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的指标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我国的体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量的科技资源、企业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工作长期以来基本是政府行为,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从决策、投入到开发主要是以政府主体进行,造成与企业实际应用的
脱节。另外,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从而对我国企业创新投入也有限。
  2.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还没有树立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弱,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盲目铺新摊子、轻效益的倾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据新华社报道,从刚闭幕的广交会成交的定单中,采用贴牌加工方式的仍占相当比例。这说明我们的一些企业还没有把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认识,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性。
  3.国有企业包袱重,投资主体功能不健全,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难以成为投入的主体,自我改造和发展乏力。我国企业的R&D投入低,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投入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我国很多企业利润水平低而力所不及,还没有进入到:R&D投入大——创新能力强——利润高——R&D投入更大——创新能力更强 的良性循环之中。
  4.企业过多依赖国外技术、制度的引进,自主创新不足,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市场结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着利用外资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创新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目前的这些状况,对我们提出了研究企业创新必要性与迫切性,也对我们提出了对我国的企业创新投入体制进行变革,确立企业在我国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我国企业创新的思路
  1.企业要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必须理念先行,要在观念上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居优思劣、居盈思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摆脱思维定势,真正从发展战略上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
核心动力,树立主体意识、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开发、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打造自主晶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求新突破、新发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确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战略地位。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企业的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确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战略地位,首先让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逐步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使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国家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倾斜。其次让企业成为新技术和先进制度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意味着研究开发工作应主要在企业进行。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鼓励与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要使产学研联合工程与技术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再次让企业成为创新的投资主体。这就要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进步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从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资金市场上寻求创新支持;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企业科技与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使企业可以进行筹资、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对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观驱动力。最后让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这意味着企业有权拥有其创新的收入并对其进行自主的支配,这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3.加快建立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
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国家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功能、国家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部分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时必须注意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这三者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层次性。首先,政府是宏观上的启动者、调控者、支持者和管理者,注重的是企业创新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长远的发展利益。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通过政策的引导培育企业的创新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在需要政府扶持的领域直接对企业创新进行投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环境;此外,政府还要负责组织及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必须起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网络中心的作用以及成为创新价值实现的最终实施者,企业要注重微观上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后,处于中间层次的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需要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它的科研活动是企业进行各项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智力支持,甚至直接渗透于企业创新的过程,帮助企业实现科技产业化。同时它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因为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仅停留在实验室,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所以它首先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合作者;另一方面,它还需要为国家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特殊要求进行科研开发工作,其中,高等院校为社会(包括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也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体现。至于中介机构则为国
家创新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
  要企业尽快进入R&D投入大——创新能力强——利润高——R&D投入更大——创新能力更强的良性循环之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是有效的举措。国家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投入,使它们具有较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储备,如果它们的研究力量、科技成果能与企业相结合,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它们更快地进入到市场的良性循环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来可考虑以项目为主线组织企业和院校、研究院所的力量进行攻关。因为如果没有项目为依托,合作各方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到一起来。二来可考虑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这样有利于各方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产学研的合作与联合,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还有利于企业运用各种市场运营的手段整体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一体化创新使企业内外各种投入的生产因素得以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4.全社会应当形成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创新之路充满风险,不但有成果和圆满,还有失败和遗憾。因此进行创新往往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直面失败的勇气。我们应要清醒地看到自己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对创新失败要有宽容的态度,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真正人文关怀的精神。否则只会导致急功近利、求稳、求成,这是不利于有效创新的。当然宽容的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创新,最终必须要形成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预防决策失误,既能宽容失败又能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的科学机制。
  为了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最近,国务院[2006]6号文件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这个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
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地支持自主创新,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空前优惠的政策环境。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按照自身情况,围绕技术创新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均具有鲜明的企业独特性,积极探索各自的企业创新体系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与市场的结合方式,从而为理论界提供足够的依据,探索出一套中国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创新体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