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营理念探析

大学经营理念探析

摘要 大学经营作为大学建设中的主导式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大学经营的必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探讨了大学经营理念的内涵,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经营理念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理念;大学经营;大学经营理念


 大学理念是大学行动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准则。形成于一定时代的大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完善。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在校生规模超过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21%;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既有大学内部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陈旧、教育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也有大学与其外部关系中社会投资关注不够、公众回报要求过高、培养与职业需求错位、教育公平责难较多等矛盾,究其实质是“大学理念”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征日趋鲜明的今天,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超前于时代发展的新的大学理念———经营大学,指导大学科学、高效地运转,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大学理念的嬗变与困惑

1.大学理念的嬗变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大学内部管理及运转的哲学基础,规定着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蕴涵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大学诞生至今,其理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牛津学者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第一次系统描述大学理念,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19世纪末,洪堡在柏林大学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1964年,克尔在《大学的功能》中指出,先进的大学不仅要重视教学与科研,还应是一个服务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理念的内涵日益丰富,大学理念的表述也众说纷呈,如育才兴国理念、可持续发


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国际化理念、大众化理念等。

2.现代大学理念的困惑

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盲目无向的;而缺乏实践的大学理念,则是虚无缥缈的。“大学理念不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涉及到时代、社会、个体诸方面的因素。从‘理念’切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追求”[1]。潘懋元指出:“大学理念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加深,新的大学理念不断出现”[2]。

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大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都在讨论大学的危机———经费危机、质量危机、道德危机、自治危机、大师危机等等。但这些仅是浅层次的表面危机,真正深层次的、攸关大学兴衰存亡的是“大学理念”的危机,包括大学信念的迷惘、大学理想的黯淡、大学使命的弱化、大学目标的混乱、大学形象的扭曲等。在新的时代和趋势下,确

立新的大学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大学经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经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意义的经营不再只是赢取利润的经济行为,而是中国古代“筹划营谋”意义的回归,是指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支配能力的个人或群体,为在有利条件下实现更高的目标或在不利条件下实现既定目标,有意识地或自觉地根据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总体上的筹划、营谋活动。经营具有区别于单纯职能型管理的一种新机能,即战略性、综合性总体管理机能,它不局限于眼前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更加着眼于长远的全局性效益。大学经营是大学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价值取向,依据所处时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构建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它组织的关系,使大学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活动与过程[3]。

1.经济全球化、教


育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经营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及其系列组织从全球范围内考虑生产与经营问题,这就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的时代表象的特征概括,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学只有向社会各组织提供具有新的观念与思维、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技术标准等相应素质的人才,才能受到社会欢迎。新的国际形势要求大学转变以往很大程度局限于自身内部的“管理”思想与形式,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树立新的大学经营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2.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知识资本概念的确立昭示大学经营知识经济是以教育和科技为支撑的现代经济。随着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研究认为:如果将知识资本看作是一个状态量,而把价值看成是一个过程量的话,知识资本的本质就是能带来市场交易价值的价值,而且只有那些能创造市场交易价值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规律是:通过市场交易,将知识资本的价值转化为能用来增加进一步创造新的知识资本的资本。知识资本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日益增大,预示知识资本必将是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回报率最高的资本形态。人类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成员必将以极大的热情通过追逐知识资本来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未来知识资本化的社会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再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为继续保持传统的“象牙塔”地位而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谋求知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3.高校扩招与高校合并亟需大学经营自1999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作出高校大幅度扩招的决定后,我国高校在校生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今超过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扩招在力求满足现代化建设


需要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大学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少大学生道德和心理脆弱等等。与高校扩招几乎同时存在的高校合并,使部分高校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整体实力大增,但也给高校带来了管理混乱等问题,现有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组合优势没有很好发挥。高校扩招与高校合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大学更新办学理念,改进办学方式,进行经营运作,创建新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4.办学资金短缺盼望大学经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为3.19%,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但国家财政除1985年因临时性因素保持了少量节余外,1979年至今每年度财政出现赤字,且赤字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按窄口径计算也高达16.7%。在财政如此困难的形势下,要在短时间内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解决高校经费短缺问题显得很不现实。我国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收费并轨,逐年提高收费标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的矛盾,但考虑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历史欠帐”问题和作为稀缺社会资源的特性,这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大学发展盼望大学经营,筹措更多社会资本,提高办学效益。

5.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呼唤大学经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和认识到大学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作用。政府、社会和公众期望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引进大学经营理念,借鉴企业经营方略,治理好大学,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大学经营的可能性

1.大学经营古已有之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学的“经营史”。从校舍的租赁与修建,到大学目标的构想与学科设置,从学生的遴选与培养,到人才的推荐与安置,无不包含着“筹划营


谋”的“经营”思想与方法。“举一反三”是学习效果的经营,“班级授课”是教学方式的经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价值的经营,“育才兴国”是大学效益的经营。经营是谋求效益的最大化,不仅指经济效益,更包括社会效益。大学经营无时不有,大学经营无处不在,只不过古时的大学大多淡泊于“经济”,更专注于“学术”,更倾心于“伦理”,“经营”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罩纱[4]。

2.现代社会有大学经营的成功范例始建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以特有的大学经营之道,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运用到建设大学之中,注重谋划与运筹,敏感地捕捉机遇,出奇地占领市场,追求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一跃而成为知名大学,不仅大大超过同期成立的“七姊妹大学”中的其他六所大学,而且直逼牛津、剑桥。沃里克大学在1996年英国大学基金会对全英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估中位居第四,在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署公布的全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与牛津并列第四名,在《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2005年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五位,并以优异的办学成绩获得德国“贝尔特曼基金会”颁布的“欧洲最佳大学奖”。沃里克大学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3.国家法律政策支持大学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法》则明确指出:大学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办学实体,是一个事业法人。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法规说明,教育属于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具有产业属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地,是一个提供教育科学服务的市场主体;经济领域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渗透到大学教育与管理中是时代的必然,大学经营合情合理。

4.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大学经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


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多争取资源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竞争与挑战。正如舒尔茨所言:“事实上,高等教育就是在竞争的市场上购买自己的全部教育投资”[5]。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要遵循市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运行规则及相应规律,以独立的法人地位参与市场经营,根据自我发展需求进行运营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5.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促进大学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政府体制改革,实质是一种市场取向的改革。在这一轮改革中,政府愈来愈走向规范化管理,即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当战略指导者、市场裁判员和环境保卫者的角色,尽可能地退出竞争领域,逐步缩小政府直接管理的领域和范围,让更多的社会组织走向依法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在这场改革中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法制,从一些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公用事业的包揽中退出来。大学虽然在我国传统上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经费基本由财政直接拨款,但近年来,财政拨款占大学经费的比重逐渐减少,政府正逐步将大学推向市场。经营大学是大学谋求发展、发挥功能、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 

四、大学经营理念的内涵大学经营理念是人们对新的大学哲学和办学思想———大学经营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大学运行与管理的哲学基础,包含着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新的系统构想。

1.思想观念的经营思想是行动的航标。没有思想观念上的解放与更新,就不可能有行动与事业上的跨越式发展。思想观念是实现目标理想的第一必备要素。人们只有树立“大学必须经营”、“大学能够经营”、“大学怎样经营”的思想与意识,时时处处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大学建设与发展,才能彻底跳出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狭隘的“操作管理”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挥大学功能,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大学优质高效地运转。

2.战略规划的经营规划是发展的依据。教育部周济部长要求大学发展要


首先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做好“三个规划”,强调了规划的地位与作用。经营的特点是筹划与营谋,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综合性的特征。大学要站在“经营”的立场,依据自身价值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与特点,运用企业经营的思想与方法,构建教育国际化环境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系列中、短期计划。大学经营理念中的战略规划更突出大学的独立法人主体性、目标的收益性与战略的灵活性、适应性,它以大学开拓发展为目的,虑及大学事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是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教育教学的经营教育教学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育教学经营是大学经营的核心,影响和决定着相关经营的成败。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面向市场,立足长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大学经营的实质就是促进大学教育教学走向市场,面向世界;大学必须像企业一样,凭借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意识搞经营。因此,大学经营意味着大学将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树立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的典范,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从而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和教师,加快大学发展。

4.资金资源的经营资金与资源是大学建设的物质基础。在目前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科学高效地利用好资金与资源,是大学经营的首要选择。闵维方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发展所需经费90%多靠国家拨款。而今天,就北大来讲,现在学校日常运行预算的三分之二要靠学校自筹”[6]。在积极争取政府拨款、收取合理学费、节俭高效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大学可凭借其独特的社会地位与科研、服务功能,尝试通过大学资产证券化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筹融资、联合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组建高等教育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建立教育发展公司、吸引国外资金投入等方式谋求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7]。有了充足的资金与资源,才能将大学办得更好;大学办得越好,可能寻求的资金与资源就越多。大学经营可


以有效实现“资金资源”与“办学”的效益“双赢”。

5.价值利益经营大学从古至今都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与社会抱负,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经营”尽管从原始意义上便有社会与经济利益的“双谋”取向,但经济领域内的长期使用,使其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利润”的色彩。大学经营应立足科研与服务,谋求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立足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的统一,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大学经营理念中的价值利益经营走出了狭隘的经济“利润”观,从宏观上高瞻远瞩地谋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经营是一种站在长远利益上的具体经营,是一种宏观指导下的微观经营。

6.生态经营大学经营不只是瞄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且进一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大学经营理念中的生态经营不仅指大学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且指大学的教育教学经营、科学研究经营、社会服务经营等目标指向、实践效果与经济、社会、人口、文化、自然等的和谐统一。大学经营不但要适应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而且要超前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促进和引导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8]。 

五、大学经营理念的发展和完善

1.深入研究大学经营,构建大学经营的理念体系用“经营”的理念管理大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是一种办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新生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与价值实现规律,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大学经营的系统因素,研究大学经营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大学经营的理念体系。完善的大学经营理念遵循内外部规律和要求,是大学完成自己使命的基础,能指引大学树立坚定的“经营”信念,消除畏惧心理,科学地进行经营。

2.趋利避害,把握好“经营”的内涵大学经营尽管有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但毕竟是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直接产物


,如果运用不当,实施偏误,很容易陷入经济“利润”的怪圈:不考虑教育公平与居民可承受能力,大幅度提升收费标准;只追求经济利益比较好的项目,不顾教育质量,培养不出科技精英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实,大学经营的内涵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与完善统一。大学经营要求优先考虑社会利益和人才及科技成果需要者的长远利益。当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高等教育时,大学要及时完善相关机制,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3.扩展经营层面,扩大经营效果经营追求效率、效益的最大化,不只是适应于宏观层面——大学战略规划等方面,也同样适用于微观层面———大学内部的结构单位与细胞。大学的二级机构、三级机构甚至班级等都可以运用“经营”理念进行管理,节约资源,科学利用资源,实现效益与效果的最大化。大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也可以尝试运用“经营”理念,进行改革,寻求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最优途径。大学生个人也可以运用“经营”理念进行生活、学习、交往上的有效调节与管理。通过扩展经营层面,扩大经营效果,大学经营的理念将深入人心,化作人们的自觉思想和行为。

4.建立大学经营的评价、奖惩与监控体制,保障大学经营的发展与完善大学经营既有巨大的效益性,又具有多变性与风险性,必须科学运营并加强监控。大学经营伊始,最大的危险就是容易陷入两极分化的境地———或只追求经济“利润”,很少考虑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或只冠以“经营”的名号,流于原来“管理”的俗套。为防止两极现象的发生和出现,我们要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评大学及其内部机构的经营效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奖优惩劣,促进大学经营的发展。同时,配合国家与高等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大学经营的监控体系和制度,并在探索中加强战略与细节管理,防微杜渐,保障大学经营健康发展。大学经营作为大学建设中的一种主导式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大学经营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运用大学经营理念指导大学经营与管理,势必带来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