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谁能实现创富梦想

2009年的5月,当创业板终于在中国被正式推向前台时,如同给仍然温吞水中泡着的中国证券市场投入了一颗小小的石子,却激起一片涟漪。且不提自2000年发出创业板

  2009年的5月,当创业板终于在中国被正式推向前台时,如同给仍然温吞水中泡着的中国证券市场投入了一颗小小的石子,却激起一片涟漪。

  且不提自2000年发出创业板呼声以来的“十年磨一剑”,单就说这一年之内,创业板的上与不上,也已经是一波三折了。

  深圳证交所本打算于2008年初就打开创业板市场,重点服务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打通资本进入和退出的渠道,但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贷问题演化成全球经济危机,外加国内证券市场自身的固有缺陷,证券市场再度低迷,“创业板”又被搁置。

  而今,创业板推出的最终基调已定,让注资国内创业市场很久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们找到了退出的希望。尽管传言说,创业板初期预计最多只容纳200家企业,甚至有业内人士人称估计首次上市不会超过45家乃至10家,而且相比中小板的门槛并不算低。

  抱着金娃娃饿死的风投

  持续经营三年以上;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 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这一串如同绕口令般的描述,便是中国创业板的入市门槛了。

  由于IPO审核等上市步骤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此,根据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的表态,创业板股票真正挂牌上市,至少也可能要等到8月份之后才行。

  另据深交所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有2000家企业完成了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全面摸底的“尽职调查”、进入上市辅导期,这些“拟上市企业”中三分之一已有各类创业投资进入。一位创投公司的人说,“现在的问题是备齐干粮,一旦创业板开闸,就能抢占先机。”

  

其实,最终上市成型是8月、10月甚至12月都不重要,对于那些已经泥足深陷于“创业板”概念的PE和VC们,比起已经十年的煎熬,现在只是黎明前最后一秒的等待。

  “越有风险越投资,没有风险绝不投资”——抱着如此“浅见”,《非诚勿扰》中范伟饰演的风险投资人着实“风险”了一把,从葛优手里买下的“分歧终端机”遇上了金融风暴砸在了自己手里,绝望中险些就抱着“终端机”跳海了事。人民群众眼中的“专业人士”,此刻不仅变得不再“专业”,还多了几分悲悯和滑稽。

  这一幕可不仅是编剧的独具匠心。从2000年开始,中国为推出创业板已经延宕10年之久,那些早期的创投企业投资人们,运气好的走进了主板、中小板或者海外创业板,而更多的人,则是怀中抱着金娃娃饿死在途中。

  7年前,还处于创业板的酝酿时期,深圳市政府和深交所共同拟定了一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候选名单,名单上的二十几家公司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垂涎的金娃娃,似乎只要能抱上一个,今后的财富就高枕无忧了。

  伴随着名单的出炉,有一大批投资机构押注创业板即将推出,他们把大笔资金,甚至全部身家投在那些看上去必然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结果可想而知,其绝望之情恐怕比范伟还有过之。

  押注创业板后漫无希望的等待,甚至让一家曾位列5家深圳创投工会副会长级单位的21世纪创投消失不见踪影;更有传闻,一位知名的深圳投资人,曾因将大笔资金压在创业板企业上不能及时套现,窘困到连孩子的学费都要向人借。

  如今,创业板真的已经近在眼前了,被一层层大浪刷洗后存活下来的“老投资”们,还会像前夜般疯狂么?

  “创业

板能出来是一个好事,但有些人以为通过关系拿到Pre-Ipo的项目就可以赚钱,那是在过去泡沫的时代,疯狂的时代。”亲历了创业板全过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李万寿说。

  当初也曾早早下注创业板的达晨创投投资总监梁国智,也对早年的冲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我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年没有在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多做几个好项目。”梁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教训是,企业至少要培养五六年,不能太急功近利。”

  看来,资本市场的又一个冬天和创业板的呼啸声中,对于早已被数字忽悠的投资“老手”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他们甚至开始学会利用这样的周期和形势了。

  竞争吧,创业板!

  现在看来,中国的证券监管者更倾向于直接推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创业板,并以严格控制上市企业和上市后的风险会成为监管重点,而且会绑定IPO的改革。管理层并不希望看到恶炒新股和概念股,最后一地鸡毛的局面。

  创业板上市企业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每个行业和细分领域都有各自特点,且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居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风险更多要由以保荐人为核心的中介机构去判断。企业上市后一旦出现诚信问题或者暴露其他风险,监管部门也将直接追究保荐人和保荐机构的责任。

  然而,浑水摸鱼、刀口舔血,甘冒高风险博取投资暴利,这或许才是创业板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当创业板也已经被管教成了“三好学生”,创业板或许就该改名叫“小主板”了。

  其实,在国内创业板一直空缺的日子里,不少企业在境外风险投资的操作下,或被迫或主动地选择到海外上市,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则无疑是其中较理想的上市地。

  美国的创业板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时候,完全立足未来的新技术、新发明,创新、创业的精神力量是登陆纳斯达克创业板的首要条件,而美

国的股票上市实行注册挂牌制,只要是股份公司符合一个基本条件就可以挂牌,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更利于创业企业融资。

  而英国的AIM市场,则更以其只要有保荐人就能登板上市的超低门槛,吸引着国内的创业企业。

  尤其是一直尽力挖掘“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上市资源的纳斯达克,在全球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对中国企业的耐心,还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作为拉拢上市资源的前哨。

  纳斯达克市场还加强了吸引中国企业进入OTCBB市场(场外证券交易行情公告榜,非挂牌公司的交易市场,更利于利用壳资源和反向收购),先登陆OTCBB再转纳斯达克主板。而SmartHeat睿能集团正是今年完成这精彩转身的一例。

  如今,纳斯达克和AIM即将开始直面中国本土创业板市场的竞争,这或许对于创业者、投资人都是个好消息,择其优者而登,将让创业企业的创富梦想实现得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