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转型有助价值提升

创业板转型有助价值提升
香港创业板的存在价值,是近数年间香港市场争议的话题,最近港交所(0388.HK)建议将创业板市场定位为“第二板”,并提高上市门槛;经济学者及证券界人士认为,此举可更加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吸引更高质量的公司上市,但却会令香港的中小型企业,失去在股市集资的渠道,若银行能在中小企业贷款上作出适当的配合,即使中小企业未能在创业板集资,亦可解决业务扩充问题。

  根据港交所建议,未来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须具两年最少2000万港元的营运现金流,以及最少1亿港元流通市值;而目前创业板的准则是新上市公司须具最少两年活跃业务的记录,以及最少3000万港元的流通市值。港交所会就建议的创业板,发出咨询文件,希望明年实施新的监管准则,而创业板的上市申请审批,将交予上市科,创业板最终会发展成为第二板。

  香港创业板于1999年11月推出,当时全球掀起科网潮,亦是为配合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推动高新科技工业而产生的,推出初期非常受市场欢迎,部分主板公司更积极发展科网业务,并将之分拆到创业板上市,加上需要资金扩充的中小企业,因此当时的创业板十分风光,但可惜科网热潮退却后,创业板表现便每况愈下,近年更掀起转板之风,即使是去年才上市的京客隆(8245.HK)及天业节水(8280.HK)亦申请转往主板挂牌。

  近年创业板新上市申请数目更与市场气氛不成正比,集资功能越来越差,而且流通量少,原因是创业板公司的公众持股量普遍偏低,反观不少主板公司的大股东持股量只有30%至40%,创业板低流通性的缺陷,不但令创业板失去融资功能,也阻碍企业及投资者使用创业板,虽然近期有部分创业板股份被炒作,但大多属卖壳、注资等概念股,极具投机性,这不能带动整个创业板转活,创业板的存在价值成为讨论焦点。

  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李钜威表示,创业板对中小企业来说,是筹集资金的好地方,同时也让


投资者有多一个可投资于“高回报、高风险”业务的选择,因此,成交量低是可以预期,但近年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少,是次港交所建议将创业板转变成第二板,是可行的方法,然而希望到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部分是因为未能取得银行融资拓展业务,才到创业板上市集资,若失去创业板,无疑阻碍了部分公司的发展。

  李钜威说,创业板转变成第二板,却有助改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让创业板成为主板的踏脚石,假若因建立第二板,能增加更多如亚洲地区的公司来港上市,将更有助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若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采取适当的配合,亦可令中小企解决业务扩充问题。他提出,目前深圳也有意推出创业板,香港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到内地上市集资,但由于港深两地交易制度不同,且涉及跨境上市,相信并不容易,但他指出,未来无论是创业板还是第二板,投资者购买这些股份,同样需要面对“高回报、高风险”的问题,因此港交所决定创业板去留,应首要认定创业板存在目标为何。

  辉立证券资料研究部董事黄玮杰表示,香港不能单靠内地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到港上市便满足,要寻找更多地区的公司到港上市,现在建议创业板转变为第二板,无疑可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香港及海外公司在港上市。较早前,港交所放宽上市公司注册地点的限制,加上未来发展第二板市场,相信会吸引亚洲地区的公司到港上市。他说,未来要在创业板上市,需要提高门槛,届时申请上市的公司必须具两年2000万港元营运现金流,以及1亿港元流通市值,门槛不算高,若能吸引海外公司到港上市,便应宁缺毋滥,保持未来发展的第二板市场质素,避免质素不佳的公司上市后股价下跌,故此现时提出将创业板转型,亦算是合适时候。

  至于港交所曾就创业板改革进行市场咨询,其中包括两板合并,黄玮杰表示,两板合并的门槛如何设定十分关键,影响公司集资能力,就如拔河一样,门槛定得过高,中小企不能受惠,定得过低,上市表现乏善可陈


,吓跑投资者,因此需要慎重考虑。他说,去年香港IPO金额超越美国,而英国则借着AIM的成功而晋身首位,因此未来第二板的发展,可帮助减低现时香港过分依赖内地企业到港上市的风险;尤其是竞争对手新加坡交易所经常到外地推广,反观港交所则较少有向外推广的活动,而邻近的深圳,当发展成熟时,亦会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因此发展第二板市场是有需要的。

  虽然创业板可给予一些尚未有盈利记录但极具增长潜力的公司,提供集资的渠道,然而,经过8年的经营,不少公司在上市后,股价及业绩表现不滞,令整体质素大幅下降,板内亦没有龙头企业,目前更有10%公司正在停牌。

  事实上,自创业板推出以来,累计上市共232家,但其中已有14家公司转往主板,21家公司被除牌,2006年只有6只新股在创业板上市;今年截至5月底,共有53家公司获准在港上市,共有51家公司在主板上市,2家在创业板上市,因此,创业板是否仍存在集资功能,备受质疑,而此次创业板市场的转型也必将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