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其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先进的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性,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一个有理解、有智力、思维活跃的人。教师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以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由“独唱”变为“伴唱”,由“主唱”变为“辅唱”,营造与学生互动的氛围,指导学生自己选择信息积累知识、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启发学生脑、眼、口、多向交流、互动讨论。仅以学习一篇课文为例,对题意的审视、情感的体验、结构的理解、道理的阐述、主旨的把握,是在课文相关时代背景介绍下,在作者生平经历、创作动机等重要信息的补充下,多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

    二、强化问题意识,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创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喜欢寻根问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在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处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尤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同学对信息的敏感性,会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愿望,会寻根探源,开始创新活动。在美国的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学生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的,老师在回答他们


问题的过程中,有的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独立见解为目的。李车光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比如,学习的教材,其中有些注释欠妥当,有些观点过于陈旧,有些说法不够合理,在学习中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鼓励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同一种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培养学生使用教材而又不迷信教材,相信古人而又不盲从古人,敢于否定他人的思维定式。对传统的东西要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三、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激励创新能力的提高

    打破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方法和评判标准,可以说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1)以粗线条的等级制取代精细的百分制。对学生的评价宜粗不宜细,以模糊为主。很难说今天及格考满分、拿名次的同学,将来就灿烂、辉煌,而今天考试不及格、倒数几位的学生就没有发展前途。要消除分数带来的种种弊端,谈化追逐分数的心理,把考试当作一种手段,发挥考试的正面激励功能,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取消单一的笔试形式,扩大考核范围和内容。对学生的考核由单一的试卷成绩考评变为按知识、能力、态度划分的分项评价。“东方不亮西方亮”,学生因个体差异,在某项测试中等级不高,但也许其他各项测评就是他的长处,还有其学习的态度、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语文成绩的评定可分为笔试、朗读、默写、写作、口语表达、写字、参加校内外活动等。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达到全面而科学鼓励个性发展。

   (3)以过程性考查为主,终结性考查为辅。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查和动


态管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成绩以平时为主,期中期未为辅。

   (4)自我考评和集体考评相结合。在对学生的考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自我评定、学生评、教师评、师生互评等方法,使教与学的双方考查自己在教与学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因为评估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它可促使师生努力沿着新的目标前进。

   (5)建立问题能力为标准的机制。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教师而言,不仅要看其提出和解答了多少问题,而且要看其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和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了多少问题;就学生而言,既要看其在课堂上主动接受多少问题,更要看其主动发现了多少问题,看其独立提出了多少问题和探索了多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