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创新、拓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对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乃至教育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更应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和制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谋求课外的延伸拓展。

  一、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学”和“做”,而非单纯地“受教”。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正是这种自主与合作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体现,才能得以张扬,因此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开发。

  在实施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下列几种形式的活动课:

  1、利用课前演讲,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可利用课前二三分钟时间,按学号分别让学生上讲台背诵古诗词,并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对其进行评说。教师在肯定其成功之处时,也指出不足之处。日复一日,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了不少。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视野会更开阔,其个性及特长亦得以发展。

  2、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灵活机动地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比如成语接龙、赛诗会、知识竞赛、查字典比赛、集体办报比赛、辩论赛等,能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与单纯在考试后排名次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在竞赛活动中大都以组为单位,随时可以进行横向交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

  3、动手实践,拓思启智,引创显才。

  “实践出真知”。在上冰心的《小橘灯》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这个活动


虽小,却使学生对课文中“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的敏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动手实践,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便于拓思启智,引创显才。

  4、自编自导课本剧,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

  《皇帝的新装》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创新的前提,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原则下,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并自导自演。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

  5、推行“小先生制”,激发求知欲。

  用“小孩教小孩”,用“小孩教大人”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这种做法对改变当前陷入误区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上第三册的《诗五首》时,教师可以采用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来上课。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十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首诗歌,同一首诗歌,分给不同的两组。各组在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一名小先生上台讲课,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这种做法,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谋求课外发展

  有了教与学的互相促动,还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衔接,要做好几个方面的结合,尤其是教材与辅助材料的结合、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1、教材与辅助材料相结合。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虽然新教材所选的大多是些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文章,但语文学科的外延是很丰富的。为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每一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推荐时文。推荐的标准为:第一,力求内容新,即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的作品。第二,力求范围广,多补充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扩大知识外延;第三、追求


大容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课外读物。

  总之,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既要注重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关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要尊古,又要重今,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其浓厚的兴趣与稳定的学习动机,并努力使之人格化、品质化。

  2、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相结合。

  创新教学首先需要遵循教学常规,在常规教学中追求独特性、新颖性,把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闪现创新的火花。比如针对不同文体,我们可以安排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以阅读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古代文学常识等。这是符合“继承传统文化”的教学宗旨的,然而由于古今汉语言文字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显得特别吃力,特别被动,特别浮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多采用一些活泼、有趣的方式。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该课的录音朗读,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文章借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第一遍听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声调的高低起伏;第二遍轻声跟读;第三遍请学生闭眼想象,将自己化为儿时的“沈复”,身临其境地享受那种闲情逸趣。听完朗读后,学生迅速概括出文中的趣事。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儿时的趣事写下来,在班上交流。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3、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触角可以伸向其他学科的许多领域。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学习《在声音的世界里》可以辅以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前苏联歌曲《喀秋莎》来引导学生比较评析文学与音乐对相似主题表达的异同,更好地把握两大学科的特点;而《卧看牵牛织女星》则可以通过课间


投影地理图片,实现语文与地理的“联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促使知识广泛交叉渗透,可以使学生既涉猎自然科学,又了解社会科学。

  4、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与生活关系。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进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即以教材为基点,站在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一方面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一方面让学生领悟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多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拓宽自身的创造空间,增加自身的创造机会,提高创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