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点子故事:一个字价值 20 万元

  在改革开放中较早接受商品经济意识的温州人,用自己的实干苦干创造 出一段辉煌的历史,他们迅速富起来的成功之路被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 式”。
  在这一片商品生产的乐土中,出现了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东方 剪报社。一群年轻人靠几把剪刀起家,从数百份国家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中筛选出一条条反映各地市场、技术、行情等动向的信息,分门别类汇编在一 起,有偿提供给那些走南闯北的企业家,推销员。这些分散在报刊字里行间的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经济报道,一经归纳,竟成为一把把可以帮助企 业家发财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对信息开发已经引起相当多人的关注。甚至连国家通讯社——新 华社,也创办了《经济信息》,有偿提供给订户。新华社庞大的记者网络所 提供的信息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情形的本身也证明了信息作为 一种新生产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崛起。
  新华社每天播发各类信息稿 200 条,在 1992 年内增加到七八百条,这些 信息分三类:
一是决策类信息,包括“新华社国际快讯”和“新华社国内快讯”。“国
际快讯”以提供国际经贸重要动向为主,“国内快讯”主要提供中央各部委 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动向、新思路、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法规及其有关行业的形势分析预测。这两个产品的用户均为县团级以上党政部门,企事业 单位的领导干部。除节假日外,“国际快讯”日发稿 20 条,约 1 万字;“国 内快讯”的发稿 30 条,约 1.2 万字。
第二类是专供品类,有 4 个产品,即“新华社口岸信息”、“剪报信息”、
“国际经贸快讯”,“新华社周边经贸信息”。其中,“口岸信息”:每周 一期、每期 40 至 50 条信息,1.5 万字左右,用户主要是口岸、外贸、海关、 税务、外运等部门。“剪报信息”除节假日外,每日发 40 至 50 条信息。“经贸快讯”,是新华社经济信息部和北京世界贸界中心合办的,主要提供国际 求购信息,每周发三期,每期 80 条信息。“周边经贸信息”,主要提供我边疆省区和周


边国家经贸往来的信息,此外,对海外拟开发“旅游信息”,“能 源信息”和“汽车信息”。
第三类是网络类,有“国内外市场行情”,“商品行情网”。“国内外
市场行情”是规范化、系列化的行情信息。目前发 10 大类 140 多个品种的行 情,今后还将不断增加行情种类,包括商品、期货、证券、股票、批发市场、 专业市场等的行情,使之最终成为“行情总汇”。
  据说,新华社的信息收入每年达到 2000 多万元。这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 的信息大“企业”。但是,又有谁能精确计算出新华社信息给社会各界带来 的效益呢?
这里仅举一例:
  1985 年,新华社《经济信息》发了一条不到两百字的信息,报道国际市 场大豆价格上涨。文中准确介绍了价格上涨的幅度和走势。
  这条信息在黑龙江农垦部门引起的震动并不亚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时给人们带来的兴奋。黑龙江正在进行出口大豆的谈判,并已到了第二天一 早便要签约的关键时刻。此刻,价格的变异对于黑龙江人来说,重要得无法
  
用语言叙述,哪怕每公斤上浮一分钱,一万吨即 10 万元,何况,上涨幅度远 不止于这个数。
结果,黑龙江多收入 2000 多万元。 这当然是国家的收入,但就信息而言,一个字价值 20 万元,那对人该是
多么大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