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年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自主创新”。
  刚刚过去的2004年,在科技领域,我国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一个突出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作为一项重要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企业的“软肋”,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与之相对应,我国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自主研发能力被吞噬的“技术黑洞”正在形成,国家发展战略面临着科技支撑能力弱化的危险。在2004年11月召开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许多学者发出了“科技还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呐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而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已成为各界共识。
  警惕隐形技术“黑洞”
  由于产业技术多源于国外,一个将发展中国家“吸”入发达国家全球体系的隐形技术“黑洞”正在悄然形成。
  “小心技术‘黑洞’。”专家呼吁,中国必须大力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将自主研发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
  “技术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关。专家指出,产业技术投资不足很可能使我国产业发展、技术进步陷入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陷入尴尬局面: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相提并论。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前沿和战略高技术是引
进不了的。”上至科技部部长,下至一般科技人员,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专家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战略思路,由工业化追赶转向信息化追赶,转向科技追赶,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赶上国外先进水平。这是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科技界和企业界应擎起的一面旗帜。
  专家指出,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竞争,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换。同时,改变过去技术创新以单项技术为主的局面,以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使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从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转向对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提高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抵御“技术黑洞”吸力的能力。
  研发投入“捉襟见肘”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到10%。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大中型企业中,引进技术费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强;约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专利大国”并非“创新强国”
  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在世界上已稳居“专利大国”行列。然而专家提醒,从总体上看,我国还不是知识创新强国,也不是技术创新强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表明:在目前我国224万多件专利申请中,已获授权的才123万多件,其中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仅65002件,而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为116190件。专家调查发现,我国不少专利在授权2至3年后就因维持费等原因放弃了。在我国已经拥有的80多万项专利成果中,能够得到转化的不
足一成。在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我国的研究开发要素在49个国家中列32位,尚属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之一。
  中关村的“关键词”
  2004年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一年。前11个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接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32%,新认定高科技企业近4000家。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三个关键词折射出中关村创新手段的深刻变化。
  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主体”。
  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中,企业一直是北京技术市场的最大“卖主”,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技术市场总成交额的六成,领先于高校、科研院所。目前,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4.5%,高出国内企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认为,与科研机构相比,企业的市场嗅觉更敏感,产研结合更紧密。只有企业全力参与,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活力,这是早被欧美发达国家验证过的经验。
  第二个关键词是“体制创新”。
  2004年,中关村在体制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使其作为我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技术辐射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中科院产业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决定共建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中关村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共建研发中心、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这种产研结合的模式,对重大技术项目的转移和实现产业化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个关键词是“国际化”。
  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认为,以体制创新和产业化为特点的两次创业,使中关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要跻身“世界一流”,必须进行以国际化为特点的第三次创业。他说,中关村每一个有抱负的企业都应该确立国际化的目标,打造过硬的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销售服务经营体系、管理体系及人才团队。只有如此,中关村的创造力才能真正释放出来,并具备向世界冲刺的能力。
  北京
:打造自主创新产品发源地
  从中共北京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获悉:北京市将充分发挥首都的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发展适合首都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使首都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的重要发源地。
  北京市提出,将积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3个环节,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北京市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定要与发展首都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龙头作用,认真总结首都重大创新工程建设经验,使高科技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首都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的重要发源地。
  中关村:成立自主知识产权软件联盟
  金山软件、中科红旗等8家中关村软件企业,日前发起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联盟。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认为,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国产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已从单个企业行为上升到产业集群行动。
  据介绍,联盟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提升这个集体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密切合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链,在推动软件产业整体前进的同时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