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不辱时代使命

自主创新 不辱时代使命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为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推动自主创新,2005年2月25日,《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召开了“自主创新与民族振兴”座谈会,与会专家、领导就这一主题畅所欲言。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从科技经济两方面把自主创新落到实处
  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落实的建议:
  一、在经济和科技战略中集中体现自主创新。要抓住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从战略上加强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和科技规划的战略主线,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同时,把自主创新作为今后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将其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中心任务。
  二、在科技任务中切实落实自主创新。以掌握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选准一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性强,对提升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攻克和掌握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三、在体制机制上有效保障自主创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同时,大力促进科技与教育的结合、科研机构与大学的结合、军民科技创新的结合,建立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机制,形成各部门、地方、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四、在政策措施上引导和激励自主创新。要力争在以下政策上实现突破:一是采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二是统筹协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政策,特别是在政府采购及其他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三是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投入效率。四是激励创新的人才政策,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和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李静海——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实力的
核心
  (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主要从事颗粒流体多相体系量化设计和放大研究,曾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命题,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应当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求科技界具备四大能力、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敏锐辨识学科发展动态、及时选择并突破重要方向的能力;自觉根据国家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善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共性科技问题、形成核心技术的能力;具备集成相关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将核心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正如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第14专题中所描述的那样,“投入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体制是保障,文化是灵魂”。除了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构建完善的科技基础平台外,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透彻把握科技创新规律,明确国家发展需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科技体制和机制,以保证科学研究各个环节的高效有序进行和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此外,还需提高三个效率,即科技投入的准确率、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创建和谐高效的科研氛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自主创新不能搞运动
  (他负责研制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
机辅助设计绘图等六种大型重要软件,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觉得,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的长期战略,不是靠一次“运动”就能解决问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千万别把“自主创新”当成运动来搞。既然不能搞成运动,那么,就需要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宽容的环境。
  创新是全社会的事,不应该停留在大学以上的层面,企业里的创新尤为重要,尤其是企业如果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合起来进行自主创新,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创新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要研究如何在教育政策和方法上实现突破,以利于更多的创新人才的养成。
  创新要以基础研究作为切入点。基础研究一旦实现创新,就能发现新规律和新现象,采用新知识和新方法,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更宽阔,不狭隘。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进一步强调,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切实保证它们能成为主体。这一点可以向德国学习,德国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都让企业牵头,问题是企业提出来的,成果也由企业来检验,主要经费和相关设备也由企业提供,最后的知识产权则由企业与科研部门共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 创新人才要耐得住寂寞
  (他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切身体会到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每个28年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经过28年武装斗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起来了。1977年拨乱反正,次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紧接着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站起来了。28年后的今天,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与自主创新。我相信,经过全民族的努力,中国一定会成为科学技术强国!
  自主创新是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我觉得当前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一是要有源头创新思维。现在我们培养的博士,不一定真正懂哲学和科学思维,这是普遍的危机。创新一刻
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建议组织社会科学界的人士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研究中来,我们既要研究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还要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全新的思维方式。二是创新人才要耐得住寂寞。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几十年几百年都要进行的工作,急不得。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人才,但是不能因为要创新,就急功近利。希望国家能够对公益性事业加强投入,加强人才建设和创新体系的建设。三要考虑目前中国的现状,我个人觉得还要处理好一些关系。第一个关系是源头创新和现实科技能力的关系。这个能力的建设包括思维模式、研究能力、平台建设等,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不要大家都强调创新,该去做应用的就要做应用。第二个关系是点状突破和系统整合。我们现在还不是科技大国,最近的研究把我们放在“科技边缘国家”,实际上我们的点状突破已经不少了,但是怎么使得我们的点状突破形成系统整合?这是当前值得综合考虑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创新必须带来经济效益
  (曾经出任过邮电部副部长的他,为我国长途电话网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朱院士,仍然精神抖擞地活跃在我国信息与工程管理领域。)
  创新不是个新题目,至少从工程院1994年建院以来就一直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但现在把自主创新上升到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是由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决定的。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还未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4%左右。
  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低。拿电子工业来说,我们现在80%以上的出口企业是加工贸易,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管理,附加值非常低。如果我们不抓住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此以往,将会对国家带来不利后果。
  但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澄清创新的概念。创新不
是发明,也不是专利,不可混淆。首先,创新不要求唯一性。其次,创新内容不仅包括思想、技术,也包括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第三,创新必须带来经济效益,成功与否要用盈利多少来衡量。而专利则大部分是不实现的,即便实现了,如果不带来盈利,就不是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其中经济更为重要。
  二是,不能把自主创新同引进技术对立起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源技术的开发,必须互相借鉴。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行业在自我测评时都认为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20年左右。不引进技术,靠自己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行的。胡锦涛同志在论述自主创新时提出:“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现在问题不是引进技术多了,而是引进后是否消化吸收,甚至于引进设备而不引进技术。以我为主,包含消化吸收有所提高,也是自主创新。在大多数产业中,我们还必须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有核心技术才有信息安全
  (首届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虽然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中国IT产业销售额已达到26000亿元,但估计其中附加值不足20%,净利润大约只有3%左右。这样的产业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牺牲环境,并极易受知识产权方面的制约,受贸易摩擦的影响。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使IT产业做强并持续发展。
  怎样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答案只有一个:依靠自主创新。
  近年来,基于开放源代码的国产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服务器领域得到应用。也由于有了Linux的支持,有许多单位研究出了国产CPU,使我国有了自主核心技术的桌面计算机,中国信息产业“空芯化”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国产基础软件包括数据库、中间件等大型通用软件也通过自主创新,逐渐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并走向实用。有人认为不如用开发国产基础软件的钱直接购买外国软
件,省钱省力。短期看,是省钱,可是如果我们不依靠自主创新去发展基础软件,而是用“市场换技术”,我们将永远只能购买外国产品,我们的信息系统永远只能靠外国公司才能正常运行,我们的信息安全将永远被外国的基础软件所制约。
  因此,不论基础软件还是核心技术,除了自主创新,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国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用国家资源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我发现,在2004年政府软件采购中,在本国软件能够使用的情况下,仍大量采购外国软件。这显然不符合政府采购法。政府必须首先为国产软件提供市场,使其有应用的机会,这样才能不断有改进、走向成熟的机会,自主创新发展基础软件也才有成功的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请给中国建筑设计师平等的竞争地位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北京亚运村、首都机场等许多重大工程设计建设中,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如今,令他魂牵梦绕的则是中国建筑师平等的竞争地位。)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成了一门“显学”,各地各处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建筑热”。建筑更多的是同砖瓦水泥打交道,看似没什么可创新之处。其实,在建筑学界提倡自主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建筑界来说,自主创新有特殊的含义,是要满足我国城市化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让13亿中国人住得好。现在有一种倾向,很多地方争着建“世界第一高楼”、“亚洲第一高楼”,或者追求奢华,一个大厅要建三千多平方米,或者“造型优先”,建筑奇形怪状,认为这样才是“创新”。中国的国情特殊,建筑也不能用西方价值观来衡量,要考虑到我国需求多、资源少的实际情况,多建些“实惠”的建筑。
  自主创新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国内半数以上的重大工程是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引进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可以提高本国建筑设计水平,但另一方面却阻碍我国建筑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自己国家的标志
性建筑都是外国人做的,我们凭什么在国际上同别人竞争!
  同时,还要呼吁社会:请给中国建筑师平等的竞争地位。现在国内很多建筑招标,有些禁止中国籍建筑设计师参加,或者要求中国建筑师必须有外国籍合作伙伴。这对于提高我国设计师的建筑水平和增强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
  核工业集团科技委顾问郑庆云——有自主创新才有民族振兴
  (曾经在核工业科技工作中担任过领导职务的郑庆云,为我国核工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开始,自主创新就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灵魂。在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第一次创业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一支由著名科学家领导的科技队伍,千方百计建立起独立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坚持在核心技术上做到“知其所以然”,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核工业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期间,我们在核电建设中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紧紧抓住了以我为主、自主设计的这个中心,自主选定设计目标,确定技术方案,选择技术参数,确定关键设备的功能和指标,把技术决策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核工业的两次创业实践都说明,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实现民族振兴,使我们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自主创新的外部表现是为国家、民族争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从整个经济生活上讲,如果不坚持自主创新,后果就是增产不增收,繁荣不富裕。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并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的技术对外依赖性依然很强。
  在现阶段,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引进与自主的关系,并加强对自主创新物质上的支持力度。以核电站为例,自主设计、研发过程投入较大,业主承担的安全责任也大,因此需要在物质上给予支持。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张传茂——自主创新要加强教育投入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等。曾获2
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主创新能力强,民族才能振兴。而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是人才。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的本职工作——人才培养和人才利用。
  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投入不够,而教育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今天,我就谈谈大学教育。
  从质量上看,中国的大学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到发达国家去都有不错的成绩。可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毕业时的首选都是到国外读书,其次才留下来读研。原因无非是待遇好,容易出成果。另一个原因是只有出国,才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前沿科技。如果我们的投入足够,既能让他们在国内施展才华,又能加强同国外的交流,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所以,人才流失的关键问题就是经费不足。
  研究生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但我国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不够,科研经费少。拿生物学为例,科研经费算到每一个研究生,都不够买试剂。研究生教育是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可这一点钱,怎么能更上一层楼?
  与企业脱节是人才培养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国内一流的人才做出来一流的成果与企业联系不大,转化到产品的几率不高。很多企业担心有风险,不愿出钱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希望我国企业界能投入经费,与科研单位或高校联系,进行原始研究,而后转化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