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与日式技术创新模式

美式与日式技术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创造了所谓“日本奇迹”。而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则以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新经济奇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尤其是日本制造业却开始落后于美国。究其原因,从科技层面看,关键是美、日两国在技术创新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美国企业将2/3的研究发展经费花在发明新产品方面,而1/3的钱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善;日本的做法则刚好相反,2/3的经费用于改善产品的生产过程,1/3的钱用于新产品的发明。即美国是一种“科学—技术—生产”的创新模式,而日本则是典型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创新模式。更确切地讲,美国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学创新技术,然后运用到生产。而日本更注重的是,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把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创新研究放在次要位置。
  美日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不同后果,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时代在科技与生产力关系上的差异。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前期,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到了工业经济后期,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关系就调转过来。科学研究往往超前于生产,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其成果通常是科学知识自身增长或合乎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有些新知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生产领域所接受。而一些新技术,在很多场合只是新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而不是生产要求的结果。但是,这些科学新知识和新技术,或迟或早会在生产领域施展拳脚,并极大地推动生产向前发展。这样,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就演变为“科学—技术—生产”。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经济的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生产的发展靠科学来推动。美国经济的奇迹已经说明,知识经济时
代的技术创新,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创新模式上与日本较接近,同时也不时地仿效美国,但既没有取得日本式的成功,更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奇迹。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粗放式增长,强调的是高投入、高产出,忽视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少,即使有技术创新,也主要是一些专门针对于生产的应用型技术成果,基础科学、高新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讲要少。这种创新模式难以适应高科技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