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锦囊妙计

1923 年,罗伯特·伍德鲁夫当上了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 可口可乐自 1886 年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所以能在
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公司拥有几位雄才大略、精明强干 的主管人。
  使可口可乐成为国际饮料的功臣,当首推伍德鲁夫。他 1890 年生于美国 乔治亚州的哥伦布市,受过军事教育。20 岁时便离开大学出外谋生,阅历颇 广。
  他当上董事长后的第一个惊人设想,就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 乐”。显然,伍德鲁夫的这种设想是考虑到美国国内市场已接近饱和,必须 另辟市场。
  但是,如果他没有过人的胆识与魄力,这个设想是很难变成现实的。要 把一种略带药味的饮料推销到国际市场,使各种人都能接受和欢迎,谈何容 易。
  
  难怪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的元老们,对伍德鲁夫上任后就增设一个“国 际市场开发部”持有异议。一位名叫杜吉尔的董事是个保守的元老派,他怒 气冲冲地找伍德鲁夫“兴师问罪”。
  伍德鲁夫争辩说:“美国的食品能在国外销售,这么好的饮料为什么就 不能推销呢?”杜吉尔说:“食品与饮料完全两样。不管是什么人,对食品主要考虑的是营养成分。只要有营养,他们是愿意让自己的口味迁就食品的。 而饮料只是消暑解渴,喝不喝两可,外国人怎会放弃自己的传统的习惯去迁就饮料呢?”
  “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请不要忘记,人,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好奇心 和习惯两个因素。”
  杜吉尔答道:“好奇心难以持久,如果不能从好奇变成习惯,那么国外 的推销就会失败。现在国内市场看好,犯不着去国外冒险。我知道你上任后 想显示一番,但你不能用公司全体人员的利益,为自己的虚荣和好强孤注一 掷。”
  这场争论不欢而散。杜吉尔的指责使伍德鲁夫陷入了痛苦之中。他反复 思考着“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的设想,自信一定能行得通。他记得一次在旧金山参加宴会时,看到不少中国人喝可口可乐,手不离杯,津津有 味。可见外国人也能像美


国人一样接受和欢迎这种饮料。只要推销方式恰当、手段得法,国际市场一定能够打开。他树立了这种信心后,就有了努力的方 向。他公开表明自己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坚定态度,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负责国际市场的开发。
伍德鲁夫希望自己做一个开创者,而不只是沿着别人老路走下去的继承
者。
  1941 年,日本奇袭珍珠港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张的战事 影响了民用经济发展。可口可乐的经营陷入困境。国内的销售情况不佳,国 外的销路更是一筹莫展。这使伍德鲁夫焦虑万分,以至胃病复发。
正在“内外交困”的时候,来了一位“救星”——班塞,他是伍德鲁夫
的老同学,在麦克阿瑟部下当上校参谋,临时从菲律宾战区回国述职。班塞 在同国防部紧张的接洽公事之际,抽空给伍德鲁夫打来了电话。伍德鲁夫说: “难得你还想着我啊?”“我不是想你,我是天天在想你的可口可乐!”
班塞豪爽地大笑道:“好长时间没喝上你那个深红色的‘头疼药’了,
在菲律宾热得要命的丛林中,真想喝呵!一下飞机,我就先喝了两大瓶。可 惜我不是骆驼,不然真想灌上一肚子带回去慢慢消化。”
  班塞的一席话,使伍德鲁夫心中豁然一亮:如果前线的将士都能喝到可 口可乐,那么当地的人自然也可以喝到这种饮料,这样销路还用发愁吗?伍 德鲁夫憧憬着、思考着、计划着,兴奋得坐立不安。他下决心抓住这个千载 难逢的好机会。
  伍德鲁夫立刻赶往华盛顿,去找美国国防部的官员商洽。但是,五角大 楼的官员对这个问题连想也没想过。他们不相信伍德鲁夫所说的可口可乐能 “鼓舞士气”,“调剂前线将士的艰苦生活”。
  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伍德鲁夫得到的回答是“研究研究”。但是,可 口可乐公司的困境已无法等待国防部的研究结果了。因为内销减少,外销无门,1/3 的生产已停顿,再拖下去非关门不可。等待不如主动进攻。伍德鲁 夫横下一条心,决定开展一场宣传攻势:公开宣传可口可乐对前线将士的重
  
要不亚于枪弹。他相信,


只要舆论界动起来,五角大楼也会坐不住的。 公司三名一流的宣传人员起草的一份宣传提纲,伍德鲁夫看后很不满意
地给退了回去。命令他们用满腔热情的语言,重新写过。他说:“一定要把 可口可乐与前方将士的战地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还要写清饮料对胜利的影 响。公司的成败在此一举,各位要用尽全力,使宣传动人,一举成功。”
  三个“刀笔吏”的确文思敏捷,不负所望,洋洋洒洒写了 5 万余言,配 上精选的照片,编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前方来信”、“士兵心愿”的小册子。 伍德鲁夫亲自伏案修改,浓缩成 2 万字。随即用彩色印刷,取名为《完成最 艰苦的战斗任务与休息的重要性》。
  小册子强调指出:在紧张的战斗中,应尽可能调剂战士的生活。当一个 战士在完成任务后,精疲力竭,口干舌燥,喝一瓶清凉的可口可乐,该是何等惬意啊!伍德鲁夫改写的那段文字更是形象:“各位可以闭上眼睛想想看, 在烈日当空、挥汗如雨的环境中执行作战任务,喉咙干得象着了火。战士们最向往、最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不用说,这当然是他们以前经常喝的,清凉 如冰的可口可乐。”
  小册子的结论是:“由于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的需要,可口可乐 对他们已不仅是消闲饮料,而是生活必需品了,与枪炮弹药同等重要。”伍 德鲁夫的这一“宣传战”居然打响了,在记者招待会上,博得了国会评论员、 军人家属,还有国防部官员们的阵阵掌声。
国防部的官员不但同意把可口可乐列为军需用品,还支持在军队驻地办
饮料生产厂。这时,伍德鲁夫反而提出战地建厂,投资风险太大,也需要“研 究研究”,实际上是不肯自己出钱。
由于宣传的作用,前方将士早已迫不及待地等着喝可口可乐,其反应之
强烈,使国防部官员欲罢不能了。最后国防部公开宣布:“不论在世界任何 一个角落,凡是有美军驻扎的地方,务必使每一个战士都能以 5 美分喝到一 瓶可口可乐。这一供应计划需要的全部设备与经费,国防部将给于全力支 持。”
在五角大楼雄厚财力的支持下,可口可乐公


司在 1941 年后的不到 3 年
内,就向海外输出了 64 家生产加工厂。到大战结束时,可口可乐作为“军需 用品”的消费量,已达到 50 亿瓶左右。
由于伍德鲁夫的“锦囊妙计”,在各种消费品的经营十分困难的战争期
间,可口可乐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大大发展了。而且,广泛地开 辟了国际市场,为战后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口可乐的名字很快传遍 了世界。
  可口可乐在国际上市场上的优势,初期是仰仗美军的“义务推销”,但 战后的长足发展原因究竟何在呢?只比可口可乐晚两年推出的百事可乐,无论是颜色、包装,甚至味道部与可口可乐大同小异,但战后一段时间内的销 量仅及可口可乐 1/4。记者们想从伍德鲁夫口中间出个究竟,但伍德鲁夫不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礼貌地以“这是商业秘密,不便奉告”,而使 人不得而知。
  但是,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所在地——亚特兰大的当地记者,还是终于从 一位公司的退休人员的谈话中,发现了可口可乐畅销不衰的“秘密”。原来 主要是领先广告的作用。
1911 年,可口可乐的广告费就高达 100 万美元;到 1941 年,伍德鲁夫为开发国际市场,把广告费增为 1000 万美元;1948 年 2000 万美元;10 年后 又增加到 4000 万美元,据说近年来每年的广告费超过亿元。
  伍德鲁夫对广告不仅舍得花钱,而且自己动手研制,匠心独运。当年曾 非难过他、后来成为莫逆之交的老董事杜吉尔见他事必躬亲,不辞辛苦,多 次劝他不要为这类小事费心。伍德鲁夫回答说:“我们的可口可乐中的 99.7
%是糖和水,如果不把广告做好,可能就没有人喝了。” 在伍德鲁夫亲自设置的广告制作部里,有他网罗的各种人才: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以及各类艺术设计人员。他们冥思苦想,凡是能够 利用的广告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无不全力加以利用。伍德鲁夫提出了制作广告的三原则:“怡神悦目、简洁有力和给人清爽感。”他对每一广告都要 亲自审查,反复修改,务使广告做到


“让公众产生一种新鲜感,进而向往和迷恋,而且又要使竞争对手无懈可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下大功夫是 不可能的。
  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畅销,伍德鲁夫的“当地主义”不失为一件利器。 当地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怪,但却构想实际,效果显著,后劲十足。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大批驻外美军的回国,可口可乐在海外的“义 务推销员”也“解甲归田”了。可口可乐公司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另辟蹊径。海外铺下的大摊子,原来靠国防部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军需生产维持的,现在 要独立支撑,简直无法应付。加上百事可乐在国内的竞争与冲击,伍德鲁夫再度陷入困难之中,胃病又复发了。他需要帮助。然而董事会的大亨们,只 管审核计划,通过提案,从来不拿建设性的意见。
这次又是老同学班塞这个“救星”帮了他的忙。班塞是个思想敏捷,分
析问题常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从菲律宾回国后在国防部一个福利机构得了一 份差事。伍德鲁夫向他提出了国外市场的问题。
班塞说:“东南亚人喝可口可乐完全是受美军的影响,而且已喝上了瘾。
只要能保证供应,销路不成问题。”伍德鲁夫听说外国人也“喝上了瘾”, 感到对销路更有把握了。但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保证供应。如果要可 口可乐公司出人出钱,保证象在美国国内一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 分昼夜”,人人都能喝上可口可乐,那是无能为力的。
班塞说:“这个问题我已考虑多时,确实困难。美国国内的条件与国外
不太一样,在国外有许多事是行不通的。”接着他又十分肯定地说:“只要 把经销商换成当地人,就一定行得通。”
班塞对老同学的忧虑症结所在,已十分了然。伍德鲁夫的想法是“投资
小、利润高”,如果要可口可乐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一来数额太大, 二来效益也不会高,最好的是少花钱而又能赚大钱。班塞说“你只要把可口可乐的制造权卖给当地人,让 那时候,跨国的企业联营还处在萌芽状态,国 际性的技术转让与合作,也仅仅在机械方面开始出现。像饮料这样的


一般消费品,转让技术和出卖制造权是没有先例的。
  然而,伍德鲁夫却是个专喜欢用“新招”的新潮人物。经过一番筹划,一个新名词出现了:利用当地的人力、财力、物力,开拓可口可乐的国外市 场。这就是伍德鲁夫的所谓“当地主义”。主要的原则:(1)在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2)由当地人自己筹措资金,总公司原则上不出 钱;(3)除了可口可乐那“秘密配方”的浓缩原汁外,一切设备、材料、制瓶机和瓶子、运输、销售等等,都由当地人自制自办,总公司只提供技术服
  
务;(4)销售方针、生产技术、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办理。 新事物总难一帆风顺,董事会里的元老们的保守与抵制是预料中的。连
杜吉尔也提出了质量保证的疑问,认为一旦与正宗可口可乐不同,岂不是自 毁几十年树起的“名牌”?
  伍德鲁夫向他解释说:“技术和质量控制完全由我们教给当地人,只要 他们掌握了就没有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这样办。外国人对美国的崇拜不会一成不变,对美国货也不会永远迷信。他们的爱国之心会逐渐加强,像 饮料这样的消费品,如不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很难在海外长期立足。只有搞
‘当地主义’,让当地掌握生产和销售,才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杜吉尔的建议,伍鲁夫在他的国际计划中又增加了一条原则,即所
有的广告宣传由总公司统一负责制作。这条原则贯彻始终,至今世界各地的 可口可乐广告、商标,甚至标有可口可乐标志的红色冰箱,都是地道的美国 造。
  伍德鲁夫掌握和利用当时外国人对美国产品的盲目崇拜心理,真可谓驾 轻就熟。他没有花总公司一个美元的资本,就奇迹般地扩大了海外市场,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条件,要设立可口可乐制造分公司的外国人,须先交一笔保 证金。这不仅是对饮料品质的保证,也是对经营信誉的保证。这一做法又使总公司多得了一大笔钱。
据战后 25 年的统计,除了在美国本土的发展和收入外,可口可乐公司靠
批发仅占饮料重量的 0.31%的原汁,每年的经营总额就高达 9.79 亿美元, 纯利接近 1.5 亿美元。

讨论:
①伍德鲁夫的营销技巧是什么?
②可口可乐占据世界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③假如没有班塞这个人,可口可乐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