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在消息导语写作中的运用

传统新闻写作疏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指导消息导语写作,以致“大路货”导语俯拾皆是。消息导语写作必须大力提倡和运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传统新闻写作疏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指导消息导语写作,以致“大路货”导语俯拾皆是。消息导语写作必须大力提倡和运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文章在简要论述消息导语写作运用求异思维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切入角度、表达方式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在消息导语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并就如何把握求异思维的“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主要职能是表述新闻的最重要内容,吸引读者目光,引导阅读。为了吸引读者阅读自己所写的消息,新闻记者在构思导语时都想写得精彩动人些。然而,纵览各类消息,令人赏心悦目的导语少之又少,“大路货”导语却俯拾皆是。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新闻写作比较注重社会各类知识的掌握和采写经验的传授,疏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研究、指导消息导语写作,易被习惯、老套的“定势”所蒙蔽,导致导语写作流于一般。
        新闻贵在“新”。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笔者以为,在新闻写作特别是消息导语写作这一关键环节,应大力提倡和运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
        一、消息导语写作需要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力求思维运动走向有异于习惯轨道,有异于顺向的逻辑演绎,有异于既有的信息搜集途径与信息组合方式。简而言之,求异思维就是思维运动轨迹的超常规、反常规。在消息导语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努力使导语设计跳出常规构思的局限,摆脱常情规范的束缚,寻找76到最佳的切入角度和表达方式,这是新闻写作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顺应了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读者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一条形式和内容上缺乏新意的导语往往很难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即便新闻价值再高,也可能失之交臂,消息将失去应有的宣传功能。在消息导语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历来如此”的直线思维方式,指向一种歧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这正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
        (二)有助于提升新闻作品的竞争力。由于新闻本身和读者需求的特殊性,消息导语写作已成为检验记者业务素质和才华的重要标志。新闻界公认:“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因而在实践中,记者撰写消息导语都煞费苦心,力求写出高水平的“独家”导语。很显然,一味因循传统的写作模式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唯有巧辟蹊径,求异创新,方能打破僵局,闯出一片新天地。
        (三)合乎新闻写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传播方式的日益发展,消息写作不断发展创新,导语写作更是首当其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原来奉为金科玉律的“六要素导语”被“部分要素导语”所取代,导语固有的写作样式被打破,一些新的导语形式出现了。发展创新与“异”是紧密相联的,没有敢于向传统挑战、突破常规常情束缚的“求异”,就永远没有发展创新。
        二、消息导语写作如何运用求异思维    (一)切入角度求新求巧消息写作一般要求在导语部分揭示新闻主旨,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为此,导语必须寻找到一个能有力揭示新闻主旨的切入角度,就是说要考虑从哪个方面、哪个问题、哪个侧面来形成导语。
        1、选材角度求新   在消息导语写作中,新闻主旨的揭示关键在于事实材料的选取。选取事实材料不能因循常规角度,必须跳出原有的信息搜集模式,尽可能地选77择更新的切入角度。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曾写过一则题为《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消息。这则消息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出现喜人变化这样一个主题。可以说,表现这类主题的切入角度数不胜数,诸如“粮食增产”、“收入增多”、“生产积极性高涨”等等。但范敬宜先生并没有从这些常规角度入手,他在导语中写道:
        三月三日、四日,记者夜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
        导语选取了“没有来过一次电话”(过去上级领导靠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这样一些很细微却又很实在的新变化,表现新闻主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则消息刊发后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消息导语为人所称道。这条导语的成功得益于选材角度的“新”,是求异思维的一次成功亮相。
        2、表述角度求巧    要写出与众不同的导语,可以在表述角度上巧加变化。你大气包举,我便以点见面;你正面单刀直入,我便侧面烘托渲染……巧取表述角度,能更好地突出新闻事实特征,有利于新闻主旨的开掘与表现。如一则有关上海民间艺术在美国展览的消息的导语这样写道:
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像是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桩雕琢而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上栖息。(1982年6月18日《新民晚报》)    如果按照惯例,导语大致可以写成:“最近,‘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笼统概括或浮光掠影地介绍上,而是把镜头转向并聚焦于展览会上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猫头鹰,着意描绘,细细刻画。导语不是推出“艺术展览”这个“面”,而是78以“点”(一件展品)代“面”,以“点”突现“面”,有力地透露了整个展览的精湛丰美。这种打破常规的巧妙表述角度给了读者美的享受与遐想。
        (二)表达方式不落窠臼在消息导语的表达方式上运用求异思维,就是要打破导语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沉闷局面,锐意创新,以求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试列举说明。
        1、旁敲侧击,平中寓奇消息导语一般要求“开门见山”,把新闻主要事实直接诉诸读者。但是有些似乎常见的新闻事实如果在导语中“开门见山”,往往很难吸引读者。构思这类消息的导语,思维聚焦点可暂时跳出新闻事实本身,另觅他路,挖掘出与它有关联、能使读者感兴趣的事实来牵线搭桥,导出主要事实。如《东湖国税分局优质文明服务漾春风》的导语:
        2月27日,南昌市国税局东湖分局颁发’97“委屈奖”。东湖分局征收所副所长龚骞根,面对一名纳税人酒后失态,不仅耐心解释,还冒雨送他回家,成为这届“委屈奖”得主。这个小小的镜头,只是该局“服务纳税人、奉献全社会”的一个缩影。(1998年3月13日《江西日报》)按常规,导语一般是直接点出南昌市国税局东湖分局“服务纳税人、奉献全社会”这一新闻事实。而这条导语不是这样。作者的思维摆脱常规模式,捕捉到一件新奇事 ——东湖分局征收所副所长龚骞根获得“委屈奖”。通过这一颇引人注目的“花絮”,巧妙地引出要表述的新闻事实。这种表达方式弥补了原本可能出现的笼统空泛的不足,大大增强了导语的说服力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