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着眼点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只有通过各种思维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只有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学到表达内容的方法。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无不是靠问题来呈现的,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要从课堂提问的着眼点出发,设计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课堂提问的着眼点可在课文的关键处、题眼处、突止处,含蓄处等等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将一些基本方法简介如下:
  一、抓住课题,进行思维训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如《祖国山水多美丽》这课,我先板书“美丽 ”,问学生什么东西很美丽?美在哪里?接着。又在“美丽”前板书“多”字问学生“美丽”与“多美丽”有什么区别?然后在“多美丽”前板书“山水”两字,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山,有哪些水很美丽?最后,在“山水多美丽”前板书“祖国”两字,问学生:“祖国山水有多么美丽,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再回答。学生通过对层层推进内容的理解,不难领会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这样融理解题目与领悟文意为一体,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思维训练
  凭借教材进行思维训练,不能巨细无遗,平均使用力量,否则就会使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影响基本功训练的落实。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根据教材重点,抓住教材的关键处进行思维训练,如《养花》一文,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我问:“养花的乐趣有哪些?”学生自然会回答:“有喜有忧,有苦有乐。 ”我又问:“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这一关键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联系全文理解作者养花乐趣的博大包容。既赏心悦目,多得知识,付出辛劳,分享成果,为爱心的东西奉献真情等皆是养花之乐趣所在,这个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懂得引起学生积极深入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深度。
  三、抓住突止部分,进行思维训练
  教材中许多课文在常常出现在说到关键处,突然截断,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如《穷人》、《田忌赛马》、《骆驼和羊》等课文的结尾都有“突止”意味。而这往往又是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突破口。教学时,必须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对原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再造”出具体的情境。丰富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如《穷人》一文。课文在写到“桑娜领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就结束了,教师抓住这一突止可以 提问:“他们往后过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以对原文内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做基础,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桑娜领回西蒙两个孩子后,本来已很困难的家庭生活,现在更加艰苦了。但是,他们勤俭节约,勒紧腰带过日子,使西蒙两个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样的联想,即紧扣原文,又发展了原文,很好地深化,丰富了文章主题,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训练与提高。
  四、抓住矛盾因素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课文里含有矛盾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的矛盾因素,精心设计提问,往往可以启迪学生智慧,砥砺其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如《挑山工》中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并不长;《我的伯父鲁迅学生》中的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并不欣慰,反而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十里长街送总理》;老大娘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灵车。这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设问,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落,使他们激情迸发,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
  五、抓住疑点,进行思维训练
  “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应抓住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如《难忘的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座位上坐下……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为什么谁也没有感到意外?这里学生读了这句话马上反应出的疑点,因为他们认为,“我”这么大人到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读书,肯定会使人意外的。针对这一疑点,教师及时引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才不会感到意外?”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纷纷回答“见过”、“事先知道”、“经常发生”等。这时教师启发他们想象:“那就说明孩子以前经常碰到大人跟他们一起学习祖国的文字的情形。那么这些大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出“不时戴着老花镜的老爷爷、老奶奶,有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赶到学校和他们一起重新学习祖国的文字”的情形。合理想象解决了学生的疑点,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按课文中热爱祖国这条主线清晰地显现出来。
  六、填补空白进行思维训练
  “ 空白”指的是作品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白头翁的故事》一文。课文详细介绍了白头翁跟喜鹊、黄莺学本领的经过。结尾部分提到白头翁跟大雁、老鹰学本领的具体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白头翁跟喜鹊、老鹰学本领的经过。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填补空白,发展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七、更换结尾进行思维训练
  文章的结尾是作者思维推理的表象,但同一个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唯书,不盲从,敢于反其道而思。根据故事的经过推测可能产生的另外一种结局。借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如教《司马》课时,这样问:“司马真是个既聪明又勇敢的好孩子,当机立断,就地取材,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同学们再动脑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能救出掉进缸里小朋友?”学生们被教师这样一问,个个思维被激活,说开了。有的说:“可以找一根本棍伸到缸里把小孩拉出来。”有的说:“可以把缸推倒水流干了,小孩子也得救了。”等等。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实际,选取一个既巧妙又实用的办法来救掉进缸里的小孩。通过一条列的实践证明,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把握学生创新意识的学科。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掌握全面的,条统的,扎实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紧扣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学生行思维训练,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