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进入21世纪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共同指向了创新,创新成为 时代 的主旋律。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层面得到了理论 界、 企业界及各级政府

  进入21世纪人们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共同指向了创新,创新成为 时代 的主旋律。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层面得到了理论 界、 企业界及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理论与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对于提高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根本在于创新具有增长效应。但是这三种创新各自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怎样的?各自对增长起作用的性质是怎样的? 目前 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因此,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三种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增长效应具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 研究 述评

  1.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就技术创新而言,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当属熊彼特(1921)的贡献,在熊彼特看来经济 发展的动力是技术创新。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或创新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 (P.Romer)和卢卡斯 (R.Lucas)为代表的一批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3i,其主旨是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是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斯(198)]认为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以及速度。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

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曼斯菲尔德 (E.Mansfield,1991,1998)则研究了学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定量关系。

  通过以上 分析 不难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各种创新的动力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上,有些研究已注意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但一般不将三种创新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从而也未能讨论三种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

  2.国内近期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近年来关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很多。叶民强和吴承业(200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赵放 (2002)论述了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杨迎昕(2002)研究了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其着力点在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其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本身其及实现方式、技术创新与 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与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等方面。

  综观国内现有研究,一般是单独讨论各种创新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也有一些文章探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人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产业创新放在一起讨论。

  二、三种创新的内涵及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人们之所以可以单独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种创新单独来看分别都具有增长效应。所以有必要对这三种创新的增长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1.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增长效应

  长期以来,尽管理论界对技术创新还未能形成严格的定义,但人们在许多方面已达成共识:技

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强调的是首次商业 应用 。其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技术累积和路径依赖性、具有收益非独占性等特征。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特征在于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这就是说技术创新具有增长效应。早在熊彼特时代就已认识到了,只是他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创新刺激了投资,引起了信贷扩张,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走向繁荣。经济发展阶段说的创立者罗斯托在谈到经济增长时认为,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一部门采用先进技术而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它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对地区经济成长的 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随着 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 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上述论断肯定了科学和技术已成为 现代 生产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愈来愈成为现代社会 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但是,技术创新只是提供了可实现的经济增长的上限,而不能决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力度,否则就不会出现在大多数技术对每个国家都是可得的时候,仍然在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由此看来,技术创新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能完全说明经济增长,也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增长。

  2.制度创新(变迁)的内涵及其增长效应

  为了把握经济制度创新的内涵,首先必须对制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与交易成本的规则体系。制度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对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以及降低交易成本而进行的规则体系的调整与变迁。从经济学

的角度看,如果认为技术及技术创新属生产力范畴,则制度属生产关系范畴,制度创新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创新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内部来源,即制度本身衰退所造成的不适应性,即现存制度激励水平下降、交易成本上升,由克服这种不适应性的努力而引起的制度变迁。其二是外部来源,由于外在因素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相对价格变化打破系统平衡,形成潜在利润,潜在利润诱导制度变迁。

  内部来源的本质是制度存在内在缺陷、制度变迁主体的收益预期。制度是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与其基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如果制度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经济增长,不适应就会阻碍经济增长。制度与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的不适应性,以及一种制度框架下的交易主体对制度内在缺陷适应性都会导致制度激励作用下降、交易成本上升。不适应性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激励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外部来源是外在性变化。这种外在性变化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市场容量的变化;(2)技术变迁;(3)政府政策变化(干预)。这三种类型的变化都可以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对一种产品而言,如果市场容量增大,则可能引起更多的产量,因而要素供给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各种供给要素价格的相对提高,激励水平及交易成本会相应地变化,最终形成潜在利润,使 经济条件变化,引起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创新具有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就是当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制度变迁 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及速度。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

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进行制度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最终导致经济增长。这就是说制度创新亦具有增长效应。

  3.产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增长效应

  产业创新是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 企业际的合作创新。产业创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创新手段才能实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 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都统一于产业创新过程之中。产业创新的出现意味着,一国 工业 化的过程正是产业层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的过程。

  产业创新的增长效应是最为巨大的。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扩散,是技术创新在一个行业乃至其他行业中的创新放大,是技术创新增长效应的放大。如果说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潜在收入流,那么产业创新就是对这种潜在收入流的放大及实现。潜在收入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性,而产业创新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三、三种创新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

  1.三种创新具有内在统一与内在相关性

  通过以上 分析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内在统一于经济增长。这三种创新都具有增长效应,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起作用的层面不同而已。但是任何一种创新如果没有另外两种创新的作用,其增长效应具有边际递减性,即对于一种创新而言,如果没有其他两种创新的存在,则这种创新不可能永久具有增长效应,这说明三种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内在相关性。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种创新,而轻视或忽视其他创新的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三种创新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

  2.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提供增长来源,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对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这是因为(1)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技术创新使产出在

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有利可图。(2)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副产品,技术变迁产生了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城市工业 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活动之凝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 交通拥挤只是这场集聚革命中三个更为明显的结果而已,这些负外部效应又必然推动制度的创新。(3)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特别是使信息成本(电报、电话、广播和 计算 机 网络 )迅速降低的技术发展,使得一系列旨在改进市场和促进商品流通的制度革新变得有利可图。(4)技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5)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奏,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产业创新。(6)有技术创新,不一定有产业创新。因为,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个别企业的行为,则产业创新则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一个企业行为不一定会扩大为社会行为。

  3.制度创新使技术创新扩张为产业创新成为可能

  产业的形成与演化跟技术创新群密切相关,技术创新群的关键,就是产业技术创新。在这里联结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桥梁就是制度创新。单纯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并没有消除产业创新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也不能自动地为自身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或者说技术变化没有带来实现其潜力所需的那种最根本的组织变化,从而技术创新也不能自动扩张为产业创新。而制度创新的作用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及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激励水平的提高及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如产权、企业组织及分配方式)来实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扩散的路径,使得产业创新成为现实。一旦先进技术及其关联效应已经扩散和遍布到有关产业部门和地区后,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时就要有采用了新的先进技术的新的主导产业来代替旧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4.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新的环境与条件

  无疑,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而产

业创新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产业创新可以弥补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扩充企业创新能力储备,带动和活跃企业技术创新,并且通过政策扶植、帮助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资金、智力等服务。

  5.三种创新具有互动与内在逻辑

  三种创新的内存逻辑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互为动力的。因而,单方面强调一种创新都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出需求,为产业创新提供前提。即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只有制度创新,就不会出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仅通过制度创新,只能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但这种效率以现有技术的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为极限,从而不可能出现产业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为制度创新提供新的需求,提供新的空间,并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制度创新可以激励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由于技术具有公共财富的性质,也就是说技术知识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和“集合性”,这会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产业创新在资源分配上通过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可以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不能达到,其增长效应也不能进一步扩大,也就不可能扩散为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反过来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供新的更高的平台。

  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达到产业创新,并且三种创新之间具有互动作用,最终推动了经济增长。即技术创新是起点,经济增长是归宿。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必须进行各种层面上的创新,增大创新流。同时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相互适应。当技术创新提出制度创新的需求时,我们就要适时地进行制度供给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