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

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
[04月19日]

◎庄贤

 

  “创造力”是谁都想要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领导要鼓励员工的创造力,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几乎到了没有创新就没有饭碗的地步。可是我买《创造力与直觉》这本书,却不单纯是冲著书名去的,因为有不少书商也非常会利用我们的需求,做出许多所谓“创造方法”的书诱人去买,我上过几回当,一无所得,就不再上当了。

  我这回是冲著书的作者--日本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这个名字去的,这个名字我几年前就从胡兰成的著作里知道了。他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胡兰成说,“20世纪初是物理学史上稀有的高智慧时代,代表者三人,量子论的普兰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与介子发现者汤川秀树。但是他们的后辈就没有这种智慧的光辉了。”把汤川秀树与爱因斯坦并提,我是第一次听说。胡兰成又说到汤川的东方文化修养之深,“谈文学,谈书法,远非文艺评论家和书法家所能及。”

  因此我得到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位东方文人式的科学家。正像汤川秀树在一次演讲中说的,科学家们往往像柏拉图那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对古希腊的回忆,而他则是对古中国的回忆。的确,在汤川秀树写的这本书中,我看到他非常强调古代东方的直觉智慧。

  汤川秀树谈到创造力的时候也非常智慧。关于这一点,书的译者周林东先生总结得非常好,周林东说:这本论文集不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向读者推荐各种具体的创造“方法”,而是著眼于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探寻近代东方人在原创性科学发现方面落后于西方人的深层次原因。汤川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理论”。他认为,“创造方法”这一提法本身就包含著悖论,因为“创造”是指发现未知的新东西,而“方法”则是一套已知的确定程序,我们连创造什么都不知道,又何来“创造方法”呢?

  汤川的创造观在科学哲学上叫做“没有发现的逻辑”。跟爱因斯坦一样,汤川也确信创造是超逻辑的,虽然这并不等


于说创造不需要逻辑思维,但是在创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确定不是逻辑,而是直觉。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创造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这是一种直接把握整体并洞察到正确东西的认识能力。现在让我们来读《创造力的观念与经验》这一节:

  创造力的表现形式

  自从我年近五十岁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不但是我自己,包括年轻的研究人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而且我也一直试图从更加客观的观点来探讨这个创造力的问题。

  当然,我怀疑过创造力这样的东西是否能够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客观地考察创造力这样的东西的企图本身,从一开始就包含著一种矛盾。创造力就是指发现人们迄今还不知道的东西,或者就是指发明新的东西。事实上,假若有人能够说出如此这般就是创造力的本性,从而也就是我们为了表现创造力而必须做的事情,那倒是特别奇怪的了。

  甚至力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那些研究人员,也不知道他在何时感到创造力正在表现出来,以及他怎样就表现了创造力。他倒是觉得,有一种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东西出现了。发明和发现永远具有某种不可预料的性质。

  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考虑是否有某种办法能使这种过程更加容易一些--即能够增加显示出创造力的可能性,增大显示出创造力的几率。

  接著汤川举了爱因斯坦废除“以太”概念,建立相对论的例子,因为人们设计了一种实验想要发现以太,却无论怎么精确也发现不了,这些否定性的观察结果终于引发了爱因斯坦的“革命”,那么,创造力是来自外部的东西吗?不。我们接著看下一段,汤川秀树说:需要改造的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

  固定观念的破除

  爱因斯坦的相对原理的发现,无疑是创造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但这并不是说爱因斯坦从一降生就具有相对论的思想。除了其他原因以外,正是由于接触了与以太假说相矛盾的反面实验结果,爱因斯坦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这就表明在得到创造力以前人们必须和自己进行斗争。


  一个特定的人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显示出创造力。简单地说,他必须已经获得各种知识,而且也许还要经受各种训练。只有在满足了许多先决条件之后,创造力才会表现出来。当一个人已经长期而持续地从事了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员时,他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这种知识体系已被综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确定的形式。而且自己综合的工作当然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经验。这意味著一个人能够教导别人,并能够传授他自己的知识。

  相反地,这同一情况也意味著他已经习惯了他的思维方式。说得夸张一点,这个人有满脑子的固定想法。任何一个人只要已经足够长久地从事了自己的研究--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会变得这样有满脑子的固定想法。

  知道许多事情有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有一个发现新事物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种逐步僵化的效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惊讶;这也就失去了显示创造力的机会。

  知道是必要的基础,少了不能产生飞跃的能量,多了又让人僵化,那么积累到多少才正好呢?作者认为这是无法判断的。判断有没有创造力永远属于事后诸葛的事。

  潜在能力的挖掘

  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是按它的结果来判断的。

  例如,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原理。连那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相对原理的人们也相信爱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而且相信这儿发生的是一种创造力的了不起的表现。

  当人们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读到他年轻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才华时,或者当读到他某门功课考不及格时,人们对于他的惊叹更是有增无减。假如爱因斯坦当时在班上总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想到后来做出伟大发现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考试不及格。这常常会使人们对自己非常得意。但是,假如他没有做出伟大发现,假如他没有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那么最后的评语就会是,他


从学生时代起就没什么出息。

  创造力不是一种天外飞来的东西。遗传、环境等等无疑都会起到它们的作用,但是,不管人们多么想显示创造力,最重要的问题却是这种显示创造力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某种隐藏著的东西,潜伏著的东西,将会显露出来,表现出来。

  因此,我觉得,创造力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创造力隐藏在什么地方以及通过何种手段才能使它发挥出来的问题。

  下面,汤川秀树开始谈到他的经验,他认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导致他们很少显示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失败是创造力的源泉

  即使对于最著名的学者来说,一生中成功的次数也不是很多的。如果有人从事研究工作达四十年之久,他也可能总共只取得过两三次真正的成功。有些人干了一辈子也没有取得一次重大的成功。那么,他们一直在干什么呢?当然不是什么都没干。

  在长期的研究中,恰当的机会是很少出现的。甚至当机会来临时,人们也往往没有抓住它。总之结果就是,人们很少取得成功,从而创造力的表现就是极其可贵的了。假若成功得来甚易,那几乎没必要谈论什么创造力了。有的人从表面上来看已经取得相当多的成功,但即使这样的人也几乎肯定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当然,失败绝不是毫无益处的。某一个人的失败将成为以后成功的源泉。而且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失败;有时别人的失败也是顶顶重要的。对于别人做过努力而放弃的东西,有人略加改动,就取得了成功。正像俗话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我自己常常从早晨工作到黄昏,结果只是把自己做的东西失望地扔进字纸篓中。从数量上说,我认为可能有点意义而加以保存的东西比我扔掉的东西要少得多,不过,我相信正是这种失败充当著创造的基础。

  韧性和受固定框架

  束缚的思维

  我们所处的环境特别不利于我们对同一件事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例如,当回顾我自己的一生时,我发现自己必须完成的各种杂七杂八的任务已经一年一年地增多了。现在


只要可能我就尽量不接受这一类的任务,但是这样的任务还是太多了。

  最主要的是信息太多。潮涌而来的气死人的新刺激使人没有从容思考问题的余地了。当时人们--不得不--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上来。

  我特别感到棘手的是,这种信息来到时已经是处理过的标准化了的。

  例如,报纸上的和电视上的新闻就是这种处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方便,我们就原封不动地接受这种东西。这种做法渐渐地变成了习惯;这似乎使生活更舒坦了些,不过这样一来,也不断增加了自己对别人的依赖性。

  与此同时,不管由谁来负责整理信息,整理的事实本身就意味著某种方法或某种框架的存在。即使当一个人亲自整理信息时,他只要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问题,那就不会有创造力。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框架开始,或是从改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创造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力以赴埋头干一件事,而不管那些乱七八糟的任务和那些日常生活要求我们注意的信息洪水。换言之,需要的就是那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性。

  这可能显得和我在前面说过的需要破除固定观念的说法相矛盾,而且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问题,不过事实却是,他们大多数都有某种理想、某种映象或某种幻想,他们非常顽强地抱住这种东西不放。

  我就是一个例子。我有自己的特殊课题;自从我第一次选中物理学以来,已经有过许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我基本上自始至终都在关心同一件事物。

  问题是:到底应该把自己和什么东西这样地联系起来?从主观上来说,任何事情都应该干得同样地好,从玩钉板球到做学问。不过,从客观上来看,专心从事于尽可能难以成功的事业是更有意义的。这样就可能受一辈子罪,然而这仍然是值得的。

  另一个问题是,有韧性地干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意味著一个人知道自己心里有某种矛盾。心里没有某种矛盾就不可能有研究;事实上,这就是研究的本质。换句话说,这个人心里有某个地方是黑暗的、朦胧的、模糊的和迷惑的,因而他就努力在其中寻找光明。于是,一旦他找到了一线光明,他就努力一点一点地扩大它,逐步驱散黑暗。我认为,这就是创造力显示的典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