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的生意经(2)

想入非非的生意经
  这次谈判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普通人不知道。不过,不到半年,民航总局很快重新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宣布正式在全国各机场收取“机场树立费”,用于新机场的滚动开发树立。


  温州人的“金钱杠杆平衡市场”实际再次获胜。


  慧眼识“路”


  温州的官方比大陆其他城市的官方,显得有点“异端”;到了温州的官方,那“异端”就更邪门了!“只需有利益,温州人就会去做。”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最叫人呆若木鸡的是,当大家还不能确定哪儿有利益时,温州人的目光早就上天三尺或飘升天上,识破了商机,瞅准了金子所在,然后“衔枚疾行”,悄但是至,一夜之间把一切搞定!


  当革新开放的钟声刚刚敲响时,不甘寂寞的温州人就从“自古水路一条”的温州翻山越岭离开上海闯滩。以后,山海环抱的温州地域便久久传达着这样一句话:“上海是个宽广的天地,温州人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温州每一个乡镇简直都辟出了“中转上海班车”的候车站。 104国道上,昼夜奔驰着大车、小车甚至拖延机,一群群一批批温州人奔向上海。


  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局部土地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正在很有耐烦肠等候着政策的不缎丽台。


  在比田间机耕路强不了多少的杨高路上,两个操着上海人谁也听不懂的温州方言的中年汉子,像勘探队员一样正在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张望画画写写,用了整整5天。


  随后,他们悄然回到温州。


  紧接着,一次大规模的集资行为在温州龙港农民中间末尾了——“依据我们在上海浦东失掉的信息和现场调查,浦东开发缺少一条贯串南北的干道,杨高路的拓宽改造是势所肯定的,因此,未来的杨高路必将繁华无疑,我们要抢在改造前租下一批店面房屋……”说这番话的,就是前往浦东探听商情的陈氏两兄弟中的老二。在此以前,他曾有过在深圳深南东路抢先一步租下店面发大财的辉煌。


  第二天一早


,陈氏两兄弟提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外面装有65万人民币巨款——匆匆坐上了开往上海的长途汽车。当然,他们没遗忘在家乡带上一本不知什么称号的团体企业营业执照正本。由于温州人谁都知道,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大上海,谁都惧怕与集体、私营经济打交道。


  尘土飞扬的杨高路上,提着蛇皮袋的陈氏两兄弟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大门。令上海人惊讶的是,他们所看中的都不是沿马路的门面,在浦东严桥乡陈氏兄弟看中的竟是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


  自然,有上海人窃笑这两团体不开窍。可是,陈氏兄弟心里清楚得很,你们上海人才不开窍呢!依据他们掌握的信息,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分,再看谁笑谁?


  到1991年11月底,陈氏兄弟的65万元投资全部落实了。虽然他们的上海协作同伴有村办企业、市属企业、部队大院之分,但是联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分歧的——


  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改形成活动房式店面,由温州方运营管理,支出二八分红,5年不变。


  事物的开展果真以得了个大头的温州人的志愿为转移:1992年春节,邓小平同志在杨高路留下足迹;紧接着,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造工程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


  1992年12月7日,杨高路完工仪式前夜,陈氏两兄弟在他们上海的居所乐呵呵地说:“65万元投资共营建了活动店面109间,现已出租98间。还有 11间不是租不出去,而是我们不舍得租,由于行情还在看涨。目前每间租金年均8000元,65万元投资曾经收回了。你算算,一共运营5年,我们能赚多少?信息真是金钱啊!”


  该轮到上海人呆若木鸡了。


  一个“第一”和一个“比喻”


  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深具真知灼见,他的一个“第一”和一个“比喻”,在温州人和不少上海人中广为传达。

 他的那个“第一”,是投资3亿元在浦东兴办上海建桥学院。这是上海


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资兴修的民办大学。他的一个“比喻”,是关于上海人与温州人的比拟:温州人的生活才干更强,无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都像一棵野草一样,自己会找到阳光和雨露;而上海的环境和条件太好了,上海人更像温室里的花朵,美丽但不够坚强。


  1999年10月25日由周星增牵头,几位冤家一同,结合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兴办上海建桥学院。2000 年9月第一批1352名先生退学。在这第一年招生中,建桥学院发明了上海民办高校招生史上的好几个“之最”:报名人数最多;招生人数最多;招生范围最广;收费最高。


  2001年4月,经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徐匡迪市长签字,建桥学院又破格列入国度方案内招生序列,成为上海市第四所列入方案内招生并有独立颁发大学文凭资历的民办大学。


  “满天星斗总该有一颗是归我的吧?”


  自称为“西进淘金者”的季中良在温州名望不算大,但在兰州甚至在大西北可是响当当的“服装大王”。其麾下的中美合资兰州中良西服有限公司年产中高档西服2011万套,销售额几个亿。


  十多年前,季中良可没想到自己会这么风景。


  “每天拖着疲惫的双脚背着月亮回家,口袋里是哗哗作响的硬币。”季中良回想说,“满天都是星斗,我想,总该有一颗是归我的吧?”


  1986年,季中良借了700块钱,跑到郊区妙果寺小商品市场当起了摊主,这是许多温州人都容易想到也容易进入的“致富启蒙教室”。他东奔西走,四处推销服装。为了看守货物,也为了省几个旅店钱,时常露宿车站、码头,遭蚊虫叮咬,被地痞敲诈。


  后来,腰包鼓了一些,季中良办起了自己的永达纺织品公司。为了寻觅好面料,他的目光盯上了中国最大的精毛纺企业兰州第三毛纺厂。1992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兰州三毛服装分厂由于连年运营不善,累计盈余200多万元,走投无路。指导们想起了与企业有几年业务往来的温州私营业主


季中良。结果,季中良承包运营不到一年,这家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在这个“下岗工人”的手中翻了身:扭亏200万元,赢利100万元。这一“季中良现象”甚至惹起了国务院落实国有企业运营自主权调查组的浓重兴味。


  1993年5月,兰州大滩开发区鞭炮齐鸣。季中良出资1000万元,与美国田仁股份投资公司共同兴办的事先整个西北地域规模最大的西服企业——中良西服有限公司,在这里破土开工。


  挣大先生的钱


  温州商人坚信,没人的中央,水草最丰美,报答最丰厚。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是文明教育范围拨乱反正的标志性事情。温州苍南县的金乡人另有盘算:全国上百所大学招收重生,每所学校少则数百,多则不可胜数,一下子需求多少校徽啊,这外面又该有多少利润!


  临近开学,大学校长们的办公室门口简直都出现了异样的局面:一个乃至几个不知天洼地厚的金乡人鱼贯而入,胸前勋章般挂满了待价而沽的各式校徽。


  听说,当年金乡一个镇的校徽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占了全国总量的50%。


  香港回归、江泽民访美……大胆的温州人都视为商机,他们甚至把订制纪念章的业务信直接寄到了中央办公厅和外交部。


  克林顿也是温州人的“盘中餐”


  2000年7月,国际几大著名网站的首页上纷繁亮出了一条颇具惊动性的旧事:


  中国温州某企业向白宫收回一封电子邮件,开价200万美元约请克林顿总统在卸任后担任该公司的笼统大使。有音讯说,美国主流媒体也迅速转发了这一旧事。毕竟,大选在即,政治炮弹十分稀缺。这里提及的某企业正是刚刚组建的以西服为主导产品的温州法派服饰有限公司。


  以下是电子邮件的全文:


  尊崇的克林顿总统:


  我们是用真诚和敬意给您写信。这封信凝聚了数千名法派员工的希望和梦想。

  我们给您写信,就是希望您卸任后做我们的笼统代言人。我们公司的状况在此信中就


不逐一赘述。总之,“法派”企业是一个生机勃勃,不时向世界靠拢的中国服饰企业。


  而您——一定对中国这个西方国度留下了深入印象吧。前些年您到过中国的西安、桂林,我们的一位员工曾亲眼目击过您的方馍ⅲ更多的时分,我们是经过媒体关注您。


  我们“法派”是把最精致的服饰贡献给热爱生活、追求出色的人们。而您的气质、风姿及丰厚的人生外延不正是我们寻觅的最佳选择吗?


  我们欲高薪延聘您担任法派的笼统代言人,我们是极端真诚地对您收回约请。望我们的愿望能完成。


  再一次对您致以高尚的敬意!


  法派服饰有限公司


  2000年5月25日


  简直一切的同行都以为,即使用脚趾头想想也可以判定这纯属炒作,是一个“国际玩笑”。


  尔后,寂静了大半年,许多人差不多曾经淡忘这个“国际玩笑”。


  但是,2001年3月,法派公司不测地接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电子邮件,明白表示已是自在身的夫君克林顿情愿仔细思索“法派”的约请,并等候与公司方面就此事进一步洽谈面议。克林顿真的会为温州服装呼喊吗?


  法派公司的有关担任人表示出慎重的失望:


  “为什么不呢?克林顿缺钱,为了莱温斯基的官司,前总统共欠下1100万美元的律师费,至今还有500万没买单。想当年,‘伟哥’正式上市时,克林顿曾半开玩笑说自己要给‘伟哥’做广告。法派是没有辉瑞(伟哥消费商)钱多,但总比蓝色小药丸多点层次吧?”


  这就是温州人。没有什么他们不敢想的,没有什么他们做不到的。且不论克林顿最终能否成行,至少他曾经成为法派西服的一道“旧事大餐”。


  下岗是“转岗”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来自温州的一则旧事惹起了人们的普遍留意:温州国有及城镇团体企业职工下岗再失业难题不难,悄然松松。


  这能够吗?全国下岗职工有上千万,哪儿的中央官不是迫在眉睫?


  温州市工商


局的担任物证明了这则旧事的牢靠性:“我们不时为难以贯彻执行国度和省里对下岗职工的诸多优惠政策而忧虑,缘由是找不到下岗职工,简直没有人来打听或央求享用这些优惠政策。”


  接着,这位担任人补充说:“在温州如今没有下岗一说,都说转岗。下岗就是没有任务了,而在温州只需你想任务,就会有任务。这个任务干不了,就去干另外的任务。所以说是转岗。”


  是不是温州下岗职工为数寥寥?答案能否认的。虽然外地国有经济历来羸弱,但加上个头不大、数量不少的城镇团体企业,下岗职工也相当可观。据温州失业保险机构1996年对全市国有、城镇团体企业抽样调查,下岗职工总数约10万人,下岗比例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那么,10万下岗职工终究到哪里去了?原国度休息部休息迷信研讨所的专家们前往温州实地调查后豁然开朗:民营经济、老百姓经济的兴盛,使温州市提供的现有失业岗位至少超越200万个,这使全国各地包括相反规模的经济兴旺地域望尘莫及。


  从厕所里掏出黄金的人


  王麟权的创业史,为我们真正了解这200万个失业岗位的来龙去脉作出了再明晰不过的注解。


  几年前,这位壮实的汉子悄然告别了已被兼并的南山陶瓷厂。在家待久了,确实有点烦。一天,卫生坐便器堵了,排泄物怎样也下不去,急得他乱捅一气。


  突然,王麟权来了灵感。他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小屋。多少个日夜之后,只要初中文明的王麟权居然研制成功了专门用于厕所除垢、下水道疏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与“塞通”。这属国际首创,还取得了技术专利。由于他家住在水心新村杏2栋406室,王麟权为自己的产品申报的商标也就叫“406”。


  向妻子借了几万元私房钱,招了6名打工仔,一家像模像样的消费“洁厕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开张了。这些产品千家万户都离不了,却又很少有厂家关注,销路自然不成效果,还经常来不及消费。

 “人家都说我是从厕所


里掏出了黄金的人。”王麟权自得地哈哈大笑。


  占领北京雅宝路


  北京雅宝路,大名鼎鼎。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如此有名的官方外贸市场居然也是温州人在运作。


  雅宝路地处北京使馆区,刚起步时是一条自发商业街,只要几个小贩在折腾,向老外卖些工艺品和服装。小贩会抬价,老外不大会砍价,因此也就特别赚钱。许多老外来北京,雅宝路成了必去之地,非买一些东西带回去不可。老外来做生意,也由“小倒倒”变成“大倒倒”。他们成了国际倒爷。


  在雅宝路做生意最多的是温州人。温州人做的服装、皮鞋之类商品,最受国际倒爷欢迎。闯荡北京多年的温州老板,脑子特别精灵,哪能放过这些送上门的洋客户,也就在雅宝路设点接客。有了生意,不只到“浙江村”投料下单,甚至还从老家组织少量货源,并提供所需求的配套效劳。


  看到客商纷至沓来,精明的温州人又心血来潮,分开马路“登堂入室”,包租路旁宾馆的规范房,在客房里挂上商品式样,专供老外们选购。一人包一间,一间就是一个公司。雅宝路一带的5个宾馆,雅宝大厦、吉利大厦、金盛鑫商厦、北斗星大厦和国兴大厦,全都给他们包光了。雅宝大厦有100多个房间,住的十有八九是温州人。温州人中,又以永嘉的占相对少数。大家都说雅宝路的生意被温州人抢走了。


  说雅宝路市场,就不能不说王伟坚。 1994年,王伟坚发现雅宝路市场生动,但站在马路上买卖真实有些别扭,就动脑筋想如何开拓自己的商机。他找到地处雅宝路口的北斗星大厦,几经商谈,宜招奄让,以富有诱惑力的价钱,终于把大厦承包了上去。他接手后,马上对大厦作了必要的改造,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出租给那些运营户。这可给运营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北斗星大厦共有40多个房间,没几天就被争租一空。可以说,王伟坚是雅宝路市场入室的开创者。


  说到雅宝路市场,也不能不提金玉森。金玉森,永嘉岩头人,1962年出生,金盛鑫大


厦的老板,北京金盛鑫贸易开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1985年到北京包柜台,自产自销服装。1991年到雅宝路,主要是做俄罗斯的服装生意。有一年曾把2万件羽绒衣运到苏联,卖掉后又放回好几车初级毛皮,好好地赚了一大把。他和几团体一同,包租雅宝大厦房间15年,把一座宾馆闹成了一个外贸市场。1997年,他抓住了一个商机,与中国迷信院信息研讨所协作,在雅宝路3号位置建起了金盛鑫商厦,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70个房间,专营外贸服装批发。因天文位置极佳,前来租用的商贾如云,不过半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赚了好几百万元。


  金玉森自己在雅宝路站住了脚,把老家的亲朋好友也都带了出去。究竟带出了多少“老板”,他说自己也没个准数,但100多人一定是有的,也有能够达200 人之多。这些原本连普通话都说不上几句的山里人,如今个个都成了雅宝路上的风云人物,不只在北京买了初级公寓,初级轿车,还迁进了北京户口。


  雅宝路市场每年都为国度创下少量外汇,据称约有30亿美元之多。雅宝路长不过二三百米,周边走一圈也不需二十分钟。在这样一个小中央,竟能生出那么多钱财!


  拿邓小平的讲话给执法部门看


  谢炳桥,温州瑞安人,体重不到45公斤,故他人戏称他为“小不点”。他在商海里几下几上、几起几落,多少带有点传奇颜色。


  他16岁闯天下,16岁破产,从万元户倒过去一下子负债20万元。


  1991年,经过“八年抗战”的谢炳桥终于还清债务并有了一定的原始积聚。尔后,他在北京、青岛等地开拓了食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眼镜专柜等项目,但这些只能挂靠在他人的名下,生意运作十分方便。他一心想在北京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参与市场的公允竞争。但那时,集体户这个字眼还没有被社会接受,尤其在首都,老百姓听到“集体户”就像听到“狼来了”一样,更何况一个来自“冒充骗”成风的温州的集体户,所以他频频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