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与哲学的思维训练

1思想试验,很有意思的概念。即通过想象对思想进行操作。

例如,假如我们对光的感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即现在的可见光(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感知x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x光机拍出来的样子,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下次,说个女孩漂亮时,不再说这女孩皮肤真好,而是说这女孩骨骼真挺直。那我们再也看不到的东西,还会继续存在吗?

再比如,我们认为世界是三维的世界,是因为,我们人这个个体是以三维的形式存在着的,如果,我们人是个二维的存在,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二维的呢,如果,我们是一维的,那么,满世界就是一个点了吗。那四维,五维,六维……

很有意思假设。

2黑格尔“我就是欲望,我们就是精神。”

儿童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化的,他的脑中只有自己,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不会考虑家长是否能够承受。儿童是不会换位思考的。成人的过程就是由主观性的自我意识过渡到客观性的理性意识。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不是只有“我”,而是“我们”(要是连“我们”都舍弃了,那就达到无我的境界,也就是宗教的境界了,“他们”不是无我的境界,因为‘他们’是相对‘我们’而存在的,也就包含了‘我们’的意义)。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实已经出现问题,那么社会中充满了欲望,丧失了精神。

3哲学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光是七种颜色组成的,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可见光,为什么不可见的光我们还认为它存在,为什么会有光,为什么我能看见光,为什么我能肯定我看见的光真实存在,为什么我能肯定我是存在的?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已由经验的问题上升到超验的问题,因为不停的追问为什么,就会追本溯源地追问到本体的问题,正如 康德所说的这是“形而上学的本能”。

但是,这样的本能是在不断地被压抑的。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爱问为什么,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维没有定式,没有那些常识的条条框框,所以

他们最能发现生活中的被人忽略的怪异的事,虚伪的事,丑陋的事,真实的事。然而,儿童会长大,会更加富有常识,更有知识,知道更多的标准答案,也离真理越来越远。这也是社会化的结果。是教育体制压抑了求知的本能,是中国人的重实用的传统,使得我们不会在纯思维领域待太久,一切知识必须为现实服务,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的先人不会追问“意识何以可能”“语言何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