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新政

    周一的早晨,上班途中的李小姐冲进路边一家超市买早点——经过冷柜时,她顺手拿了一瓶光明“畅优酸奶”。

  对匆忙的李小姐来说,刺激她做出这次购买选择的直接因素是“第一眼就能看到”,至于是光明还是其他品牌其实并不是最重要。在这家超市并不大的冷柜中,光明产品的陈列至少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呈4排摆放的“畅优”瓶装酸奶,将其同类竞争产品——2排达能“碧优”酸奶挤到了角落里。

  产品设计和包装均类似的光明“畅优”和达能“碧优”原本就“沾亲带故”。今年10月16日,达能与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长达15年的 “婚姻”正式解体,达能转掉了光明乳业的股权,并终止了与光明在酸奶上的合作——销售额近10亿元的达能酸奶的撤出,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光明在酸奶业务上的销售收入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实际上,“畅优”正是在今年4月,达能将原本托付光明乳业打理的酸奶子品牌“碧悠”转交蒙牛生产销售后,光明同期推出的替代产品。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上市仅1个月,“畅优”的销售就突破千万元,到9月份,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越了“碧优”,迅速成为益生菌功能型酸奶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军品牌。显然,光明在终端的强势营销功不可没。事实上,这是更让业内感到吃惊的一点:素来以“温吞”为营销风格的光明,今年下半年表现引人注目:畅优等3个新产品日销量均超过百吨;9月份首次实现月度销售过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亿多元。

  而让素以“温柔面目”示人的光明变得如此“凶猛”的“源头”,就是今年2月就任光明乳业总裁的郭本恒。这位笑起来非常温和的中年人,生活中的一大爱好就是“研究兵法”。

  营销变法

  近几年,在中国乳品行业头把交椅上坐了10年之久的光明乳业,不仅仅丢掉了老大的位子,还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在蒙牛、伊利高速发展的过去3年,光明却停滞下来,利润也呈连年下滑的趋势。

  另一个事实是,近7年来,中国乳业9


0%以上的新品均由光明首创,其技术实力毋庸置疑——然而,这种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却没有给光明带来多少市场。

  对此,已在光明工作了10年的郭本恒有着切肤之痛。他认为,乳品行业的产品竞争无非两种策略:一种是同质化的产品,要成本领先;一种是差异化的产品,技术或者营销领先。在成本方面,光明和竞争对手差不多;在差异化上做得也比对手强。但是,为什么有好的产品,却没有好的市场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光明遇到了两个触礁点:营销策划和渠道。”

  而上任以来郭本恒的一大重头工作,就是采用“高压手段”,以迅速补齐这两块“短板”。

  3月底上市的“畅优”酸奶,就是“高压手段”下的第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据郭本恒回忆,“畅优”从决定上市,到华东地区的商场超市全部铺货到位,前后用了不到20天时间,这个速度在光明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郭本恒回忆,“畅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铺到终端,靠的就是硬性执行,“我对营销人员说,要相信自己的策划,产品能否卖出去跟你们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终端的陈列、导购等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到位,就是失职。”

  在强力铺货的同时,光明为这一功能性新品展开了规模庞大的“7天体验营”活动,承诺参与者体验7天感觉无效即可换货或免费换赠,再配合媒体广告等全方位的市场推广,使得“畅优”销量不断上升。

  “体验营销、差异竞争”正是郭本恒为光明营销变法寻找的第一突破口。在“畅优”之后,国内第一款“健”字号(属保健品)牛奶,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舒平”同样凭借体验赠饮营销活动打开了局面。而去年年底切入高端常温奶市场的光明“优+”,也找到了牛奶礼盒、高端利乐枕等与伊利的“金典”、蒙牛“特仑苏”差异化的市场空间。但是在力推新产品的同时,为了集中优势资源,光明却在今年砍掉了100多种产品,占其产品线的1/4。

  郭本恒坦言,在营销上刚刚起步的光明接下来还会尝试多种方式,最终将总结出一套适合公司


特点的市场运作思路。“总之,现在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作为。”他强调道。而光明在营销和渠道上加大尝试和投入,正在为其带来了惊喜:经过测算,目前光明在营销和渠道上的投入产出比为1∶4,超出郭本恒此前1∶2或者1∶3的期望值。

  和蒙牛、伊利相比,光明的短板是常温奶产品,而常温产品今年以来的“新气象”对光明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上个月,光明常温产品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光明乳业副总裁、常温事业部总经理梁永平称,今年光明常温奶的销售额将实现20%的增长,为公司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常温奶的净利润可达成翻两番的目标,就在2005年,光明常温奶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
 常温奶战略

  常温奶业务的突破,同样源自于营销思路的变革。

  “说实话,今年4月份之前,我并没有找到扭转常温奶业务窘境的好方法。”去年9月份开始全面负责常温业务的梁永平坦言,是郭本恒“一语点破”了他,“他对我说,常温奶一味地守阵地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先尝试突破一个城市,再争取以点带面打开全局。”

  随后的5月份,梁永平选取浙江金华开始试点。在这里,最先颠覆的是此前的“懒方法”——买赠为主的促销策略,改以“品牌拉动、终端激活”——加强品牌宣传、产品导购和试饮等与消费者的全方位互动;对产品进行差异化调整,聚焦中高档产品;同时,与经销商联手,加大对传统渠道终端网点的拓展与深挖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光明常温产品在金华几乎每个月都是翻倍增长。在金华成功之后,光明随即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华东的11个城市。而眼下,光明已在酝酿在华东以外常温奶市场的试点工作。此外,仅7~9月,光明在全国常温奶渠道的网点就增加了1万多个。

  在伊利、蒙牛实现全国占领的常温奶市场,光明能取得以上成绩也属不易。“他们的常温奶网络已经布满全国,能铺到的地方基本都铺到了。”梁永平感慨,光明常温奶的增长就像“虎口拔牙”,每1盒常温牛奶的增长几乎都是


从对手那里抢来的。

  而且,目前光明的主要渠道集中于城市和现代零售业,在传统渠道上能力并不强,在3线和3线以外城市,可谓非常弱。事实上,这也是在新鲜乳品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光明多年来“聚焦新鲜”战略的结果,光明一直在重点发展适合新鲜冷链产品的现代渠道,而没有将资源倾斜到适合常温奶拓展的传统渠道。

  为此,郭本恒给梁永平设定的一个高目标就是,将光明常温奶在全国的网点,由目前的15万个,增加到至少与蒙牛、伊利平手的50万个。显然,相比营销策划,渠道的建设和加强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

  但郭本恒认为这个投入是值得的,事实上,光明的业务战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聚焦新鲜”,改为“聚焦乳业”。这意味着,光明要拾起此前停滞多年、而竞争对手藉之实现壮大的常温奶领域。“因为常温奶已发展成为乳品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无论哪场战役,正面战场不与敌人交锋,怎么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呢?”郭本恒说。

  最直观的就是数据:今年上半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100.212亿元;伊利为93.54亿元,而光明只有 39.5亿元。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光明新鲜牛奶的市场份额超过40%,但由于其常温奶与蒙牛、伊利有着巨大的差距,销售额一直被甩在后面。与此同时,蒙牛、伊利今年以来也加大了进攻新鲜产品市场的力度。

  而郭本恒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华东地区,2008年底之前一定要同蒙牛、伊利“见分晓”;在全国市场,到2010年光明要具备与蒙牛、伊利“平分秋色”的能力。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除了保持新鲜产品的市场地位,常温产品在量上的增长更是举足轻重——也就是说,目前占光明整体销售额不到20%的常温奶,在两年后至少要超过40%。

  据了解,眼下光明正耗资在北京、武汉等地扩建常温奶工厂的产能。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光明要想扭转常温奶的劣势,除了在产品的选择、营销、渠道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奶源建设能否跟上


也是关键。

  近期,国内几大奶源基地奶价出现快速上涨,9~10月内,全国奶价上涨幅度达到20%~30%。8月份以来,受奶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在其他牛奶企业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光明率先对30%左右的新鲜产品陆续上调价格。但是梁永平坦言,相比占有市场优势的新鲜产品,光明的常温奶产品不敢轻言涨价。

  郭本恒表示,奶源建设是明年光明的重点投资之一。而这个月传来的一个利好消息是,光明乳业的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团在海丰投资数亿的生态奶牛基地开工建设,预计到2011年项目建成后,奶牛总饲养量达到4万头,可生产优质牛奶4.8万吨。

  最近让梁永平感到高兴的是,光明在黑龙江的奶源基地(该基地保障了光明常温产品一半的奶源)划给了常温事业部自己管理,而原来是由奶源事业部统管光明在全国的奶源。这个调整的好处显而易见:常温事业部可以根据发展计划和步骤自主组织奶源,省去了此前必须同奶源事业部沟通这道程序,大大提高了效率。

  “现在光明内部的运作机制正变得越来越灵活。”梁永平说。事实上,对于公司机制的深层调整,正是郭本恒给这家有50多年历史的企业带来的根本性变革。

  深层变革

  去年9月,光明常温事业部的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由于业绩不佳无奈卸任,这位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均有过辉煌战绩的经理人,在离开之前与梁永平有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对于为什么没有做好,他自己总结了3点原因,我认为虽然有点偏激,但确实切中要害。”梁永平说,第一点是光明的机制不行,拘泥于流程,这也是大国企的痼疾;第二点是队伍僵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无法在短期内将“不行的人”全部换掉;第三点就是常温奶产品和网络不行。

  而在梁永平看来,如今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因为郭本恒对光明的旧有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个障碍不存在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可谓迎刃而解。”

  比如郭本恒对梁永平在人事上的充分放权。在


对常温事业部团队充分考察之后,梁永平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员调整:全国一共15个常温奶大区经理,调整了14个,只留下了1个;15个大区下面的80个城市经理,到目前为止已经换掉了70%。“我的原则是,有能力的就做,否则就调整。”梁永平举了一个例子,从徐州城市经理一职提拔上来的现西南大区经理,一上任就将光明西南地区常温奶的业绩翻一番还多。

  事实上,郭本恒今年2月甫一上任,带给光明的就是一场“中层以上关键岗位人事大变革”。奉行“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原则的郭本恒表示,衡量高层去留的标准就是看业绩、看潜力,到3月底,调整基本完成,原11个省级总经理撤掉了4人,互相调换的有8人。

  与此同步进行的是组织架构全面调整,目的是将系统扁平化并形成合力。郭本恒认为,矩阵结构能保证公司不犯太大的错误,却让企业跑不快,而当前光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不够,所以需要调整成为线式结构。

  由此,今年年初光明成立北京、武汉和广州3大地区部,以理顺产品、渠道、研发和供应的关系,并以此形成光明在华东以外市场的管理、营销、服务3个中心。总部则在流程框架内有效放权,建立地区部流程同时加强审计力度,做到“在管理上无重叠,权责分清楚”,比如,明确总部和地区部的分工,总部的责任部门就是为各个事业部服务的,而不再是“衙门”;此外,郭本恒还舍弃了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手段,直接采用目标管理,加强绩效管理的奖惩力度和灵活性,并将权重减少到销售额和利润两个主要指标、市场份额和渠道两个次要指标。

  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郭本恒就完成了上述看起来异常庞杂的调整。“现在看来,理清组织架构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基本达到了,系统大的框架会相对稳定下来。”郭本恒说,接下来,后勤支持系统,比如供应链,物流等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强,以打通各个环节,因为公司向前冲到一段之后,“粮草供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像渠道部,将被赋予对全国的


渠道网点和经营状况进行监控的职责。

  而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如此“大震荡”的3月份,光明居然还实现了比去年同期将近10%的销售额增长。

  “调整后我们的队伍已经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梁永平说,“深层变革释放出了生产力。”这个月初,梁永平陪郭本恒到华东几个主要城市走访市场,梁永平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员工士气激昂”。事实上,新的组织架构运行不过半年多,已初步解决了光明营销能力的整合问题;还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各区域中心工厂原则上可以生产当地市场所需的全部产品,包括差异化产品,以使生产、运输、采购等各个环节均能优化成本。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光明实现“快速复苏”。“必须用这种风格来做企业,否则没有出路。”在郭本恒看来,中国的乳业处于“亚稳定” 的成长期,而成长期中的老大算不了什么,只有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的老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大”。3年前,诸多战略和经营上的问题让光明丢失了市场第一,并遭遇几乎退出中国乳业“第一阵营”的危机,但是现在的数据显示,经历前几年快速增长,蒙牛、伊利目前在液态奶(特别是常温奶上)的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光明乳业的机会所在。

  今年,光明的整体增长将超过10%,“其实今年最大的成绩,就是为明年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郭本恒透露,2008年光明的目标是,争取实现30%以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