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体现(2)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体现(2)
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

  儒家的理想社会跟它的治国理念是相关的,是从不同角度的思考。儒家理想的社会当然就是大同世界了,大同世界就是天下为公。

  这个说法出自《礼记》的《礼运》篇,《礼运》里面记载了这样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中国,从儒家提出这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以后,可以说就成了各个时代先进中国人共同的政治理想。近代康有为搞戊戌变法的时候,他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大同书》。孙中山搞民族革命,追求的也是这个大同世界。所谓的大同世界就是没有国界,没有种界,没有阶级的界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一个社会。我想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在现在来讲,就是共产主义。

  儒家提到了大同也提到了小康,在小康社会里面,就是有分别的,有君臣、父子这样一些等级,所以叫做小康社会。

  光有大同世界这个理想还不行,还要具体落实,荀子就主张面对现实建立小康社会。他认为,社会没有等级是不可能的,没有等级社会就会发生混乱。所以他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群居和一的社会。

  荀子认为人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结成群。那么,这个群体怎样才能够和谐呢?就是必须明分,所以荀子就讲“明分使群”。还有就是要达到一致,所谓达到一致就是同心同德,上下一致。在上下一致中,荀子特别强调上面的各项政策都要符合民心,只有这样下面才可以跟上面保持一致。上下一致,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所以小康社会,就是群居和一的,是有等级的,不是无分别的。

  那么这个小康社会怎样才能达


到真正的平等呢?荀子借用了《书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维齐非齐”。就是说要达到平等,只有通过不平等才行。如果大家都一样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一个法。所以荀子认为人们按照职业的不同、地位的不同,必须要有分别,没有分别是不行的。

  可以说,儒家就是有这两种理想的社会,一种是有点儿空想的大同社会,一种是比较实际的小康社会。

  “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

  在人际关系上面,应该说儒家是非常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这样才有伦理建构的需要。儒家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过去都把前面四伦看做是不平等的,记得谭嗣同曾经讲过,他说五伦里面就朋友这一伦是最好的,是平等的。我们可能也听传说里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话”,好像下对上只能是绝对地服从。其实从它的原意上来讲不是这样的。

  我们去看《礼记》,《礼记》里面曾经讲到,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考虑四个方面:人情、人义、利、患。它还特别讲到什么叫做人义,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就是说父亲要慈爱,儿子就要孝顺;兄长要非常善良,做好榜样,那么弟弟就要尊敬兄长;丈夫要义,妻子就要听从;年长者要讲惠,年幼的人才能够顺;君主要讲仁义,臣下才能尽忠。这完全是相互作用,不是单向的。

  如果君不仁怎么办啊?臣是可以不忠的。儒家理论体系中都是这样的。所以有人问孟子,周文王和周武王作为臣子,怎么能够去杀殷纣王呢?孟子怎么回答的?他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臣杀君这个事情,而只听说过诛一独夫而已!殷纣王已经是一名独夫民贼了。

  到了荀子就更明确地提出来“从道不从君”的原则。就是说要按照道来做事情,不应该盲目地从君,所以才有汤把夏桀推翻了,武王把殷纣王推翻了的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汤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