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体现(1)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体现(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

  首先是治国理念,儒家治国理念的核心就是“王道仁政”,实行王道,推行仁政,重视礼乐教化。因为文明也好,人文也好,在儒家看来都是一个礼乐教化的问题,有了礼乐教化才可能有文明。如果没有礼乐教化,让一切随着人的本性走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安定的。

  儒家把推行礼乐教化当做自己最根本的责任,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文化这个词最早是相对于武化来讲的。文化就是以礼乐来化导社会,武化就是以武力来化导。

  《乐记》里讲“乐以治心”,“礼以治躬”,也就是说乐是治心的,礼是治身的。乐是动于内的,礼是动于外的。如果说乐能平和你的心态,礼能培养你的身体,那么就能内和而外顺。这样作为个人来讲,就是非常有素养的一个人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就是非常和谐的社会了。

  所以儒家非常重视制礼作乐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当它相对地稳定下来以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不一定是完全启用新制度,而是对于前朝的礼乐制度要审视一下,不足的地方要补充,把被破坏的礼乐制度恢复起来,然后再来强调法,强调刑。

  这就是儒家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仁政,重视礼乐教化,同时礼法并用。

  “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面,儒家整体来讲还是推崇封建,也就是重视血缘的关系,这是从西周开始的。当然到秦朝的时候,它推翻了封建制,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制就是斩断血缘了,各个地区的首脑,跟天子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汉初又恢复了这种同姓分封、护卫中央的封建制。以后,封建制虽然不断遭到批判,但是始终没有被完全废除。

  其实从汉代以后基本上都是封建制跟郡县制并行,到清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亲王都有封地。亲王都是清王朝的同姓子弟,这种封地就是一种封建。


亲政的亲王可能不一定有职务,但其影响力和权力还是相当大的。同时,地方官员又采取郡县制的安排。

  那么,既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封建制,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封建制度来描述我们的整个历史呢?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提出来,用封建制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恰当。但是我觉得借用这个东西也是可以的,只要我们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总的来讲还是强调一种宗法的血缘关系。

  儒家在政治制度上强调大一统。“大”在这个地方的意思是重视,以一统为大,以一统为最根本。或者可以说是“第一”的意思,以一统为第一。这种思想汉代就有,董仲舒解释《春秋》,就认为《春秋》是重视一统,推行一统。但当时讲的一统其实是正统的意思,也就是地位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跟我们现在讲的一统意思上不完全一样。

  另外,儒家思想也强调中央集权,其实这里面包含了法家的思想。我们讲古代社会是封建专制,封建就是指宗法血缘,专制就是指中央集权。法家的代表韩非就说“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就是说具体做事的是地方,中央则要把握总的纲领。

  韩非的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所以他强调“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主不应该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而要充分地发动臣下去做。那么作为君主又该做什么事情呢?两点,一个是赏罚,一个是用人。韩非提出“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这是第一原则;第二原则就是赏罚分明,该赏的就赏,该罚的就要罚。所以中央是要掌握政策、掌握用人,具体的事情要充分发动底下的人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制度。

  我常常讲,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括法家“要在中央”的理念,都有很深的意义在里面,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不要一听到中央集权就完全否定它,要看怎样集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