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要培养创造力

从小就要培养创造力
  过去说:“时间就是金钱”,而现在说:“主意就是金钱”。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相等的,而在相等的时间里,谁的主意最高、创造力最强,谁就取胜。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创新教育。俄国开设了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课”;美国开设了“思维技巧课”;保加利亚开设了“思考课”;法国的小学每周27节课,其中有6节是“激发好奇心课”。我们到国外考察发现,国外对创造力的培养比我们重视。他们上学考知识少,考创造力多;他们上课时间虽然比我们短(一天上5小时)、学的知识比我们浅,但学生的创造力比我们强。他们一个大学生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竟一个也没有培养出来,很值得深思。创造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美国有两个小发明家,10岁的柯蒂斯·劳森、14岁的刘易斯·巴顿,共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权,原因就是各自的父母对他们进行了创造教育。例如每天都必须做创造性工作,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习惯,创造意识很强。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创造力要有紧迫感。未来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强弱,不只是看资本的多少,更要看人才的多寡。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培养大批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有赶超世界的雄心和力量的创造性人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的人才尤为重要。
    现在不少教育者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只注意分数、文凭,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认为知识、分数、文凭也应重视,但更应重视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因为我们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学生长大后,工作最好的未必是上学时分数最高的,分数平平而长大后当经理的也不少。未来的社会门门100分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合格+特长”的学生才是最受欢迎的。当大家都有文凭时,文凭就不太值钱了,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我们在抓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
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荣获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隶文认为:“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最近指出:“创新要靠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在普及的同时,还要朝创新教育的方向发展”。她指出:“面对即将来的21世纪,中国要抓紧进行教育的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我们决不能眼睛只盯着分数,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呆读死记”是会扼杀创造力的。夸美纽斯曾说,“中世纪的学校是‘才智的屠场’”。恩格斯也说过,爱比思特中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不发展创造力,让学生死读书,使学生越读越傻的例子是不少的。知识能不能发展为智能,既要看知识本身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系统的,还要看传授知识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者的头脑中不能只有学知识的意识,还要有发展智能的意识,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
    我们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绝非贬低知识的价值。创新教育仍然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重视知识的优化。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它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启迪人们的创造灵感。然而,创新教育又不可能回到知识型教育的怀抱,因为它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和最终目的;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克服由知识经验而形成的各种心理定势,甚至将一切惰性知识拒之门外,它是以创造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思维灵敏、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人。只有这样,将来学生长大才能灵活自如地适应时代和促进时代发展的人。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智能的人,“学历社会”必将转为“能力社会”,“高分低能”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是创造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