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探讨

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探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经济领域里的一场革命,而且还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再创造。因此,探讨企业文化创新,重新构建新的企业文化,是当前企业必须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经济的背后,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结构。比如,在西方市场经济产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那就是自由、平等、竞争、契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选择市场经济,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文化。但是,文化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移植,需要一个与民族文化传统的整合过程,在已有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与市场经济的契合之处。同时,还要剔除那些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东西,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达到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因此,企业文化崛起的过程也正是创造企业文化生长条件、改善企业文化发展环境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应当千方百计抓好以下企业文化要素的创新:
  
  一、企业哲学的创新
  
  企业哲学是企业正确处理企业与市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和营销方略,是企业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最直观最本质的检验和体现。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主要行使执行计划的职能,生产原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组织订货、分配,企业一般都缺乏了解市场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性、积极性,更缺乏市场意识。
  看来,适应市场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这对企业是一个最大的考验,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自我挑战。是“坐以待毙”,还是“大显身手”,完全取决于企业经营哲学的创新,即取决于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及创造市场的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有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但不少企业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这一现象当然不能反证说自主权不应该扩大,而只能
证明,我国企业要走向市场,不仅要有市场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走向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确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经营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二、企业作风的创新
  
  企业作风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养成的习惯化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态度。它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滞阻力。目前,由于企业作风不过硬,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了“散”、“懒”、“瘫”的问题。它就像慢性瘟疫一样,浸染着职工的思想,干扰着职工的正常劳作,影响着产品质量、安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因此,企业作风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证明:一定的经济模式的选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建设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需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作风。比如,市场经济讲求利润,但又受到买卖公平、诚信无欺的企业作风的规范。如果脱离这一制约,就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滑向不择手段地牟取不义之财的邪路。由此可见,优良的企业作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正常运转的保证。
  
  三、企业制度的创新
  
  应当承认,在我国的企业行为中,很多操作程序往往没有明确有效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在企业运转中起作用的往往是长官意志、文件规定或临时通知等,因而显得松弛、拖沓和无规范性,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整齐有序的要求。这一特点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模糊性有关,也与我国企业文化的特征有关。我国长期以来未进入法理型社会的良好状态,因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也难以形成一种制度型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主要是靠市场规范来进行的。恪守合同、讲究信誉是企业交易行为正常进行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改造的中
介,即用公平交易等市场行为所必备的平等、信义、诚实等精神气质来创新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灵结构。应当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制度,使制度逐渐成为协调人们行为的载体,努力减少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四、企业精神的创新
  
  应当看到,我国企业一贯比较重视精神产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物质生产上是“全国一盘棋”,精神生产上是“全国一个调”。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一般不具备独立资格,企业精神也因此缺乏个性。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全都坚持一种“精神”,这就违背了企业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要求,也就很难真正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加上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再好的“精神”也被弄得华而不实了。
  企业精神是企业先进意识和良好行为长期培育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塑造富有个性特点的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充分显露本行业和本企业产品的特色,把握自己行业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宗旨和价值体系;其次,应当通过长期自觉的培养逐步取得广大职工的共识和心理认同,并能实现自控和自律。当然,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受到企业的环境、历史、现状、产品、规模、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确实属于文化上的一种选择。比如,是强调团体还是尊重个人,是提倡竞争还是保持和谐,是开拓创新还是稳扎稳打,是注重成本还是注重服务,每个企业似乎都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
  
  五、企业伦理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为条件,而企业市场地位的形成又必须有相应的伦理道德作基础。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后,原来众多的诸如社会、政治的目标转向专门的社会组织、国家政权机构来承担。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组织目标开始单一化,即经济目标被表现出来,组织目标
与职能之间实现了统一,以政治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逐渐转变为经济主导型的伦理道德。
  诚然,市场经济发展确实包含着伦理道德上的解放和进步。市场经济正是由于把法权(包括财产权、契约权等)当作其基本规定,因而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合乎人格自由与道德进步的经济制度。我国文化长期把人的欲望满足与道德进步看成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因此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重道德伦常之“义”,轻物质利益之“利”。而市场经济则提供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模式,即个人欲望的充分发展也带来了道德上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是通过健全法制和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当产权、契约权等一系列私人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的时候,当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行为合理发展的时候,企业不仅会因此大胆地追逐经济效益,而且也同样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禁止假冒伪劣、背信弃义等行为。
  
  六、企业形象的创新
  
  所谓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各界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和整体评价。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关键是如何实现与最大范围的公众交往,引起人们的注意,培养人们对该企业的信任和好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追求公众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一见钟情”。
  其实,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诸如,银行的门面必须显得高大、厚重、气派豪华;百货大楼要有漂亮的橱窗;稍有实力的公司办公室都要布置得高档豪华。这些都是通过在视觉上打动公众来塑造企业形象。
  然而,光有硬件装潢是远远不够的,要塑造美好的形象,还得求助于企业形象视觉识别。那么,什么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它的意思是说,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使广大消费者一眼就能从众多同类企业及其产品中识别出来。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野马汽车风靡美国,就是靠简短的企业名称和视觉形象实现腾飞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然,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不仅通过标志、图案、名称、色彩来实现,同样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创造艺术形象来打动公众,以恰如其分地体现行业性质、产品特点、经营风格和管理习惯。据国际设计协会统计,在企业形象上每投资1美元,即可产出22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