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喜的广告营销策略

    如果你认为“海尔斯青草茶”这个名称很难提高知名度,那你对销售“围裙牌氧化锂柠檬苏打”这样名称的产品可能更没信心了。事实上,这个又长又怪的名称正是七喜汽水的原名,由
于特别强调它并非可乐,反而使得七喜销售成功。

    “七喜”是格里格发明的第二种产品,格里格的第一项产品是他在1920年发明的“你好”橘子饮料,销路相当好,但后来由于柑橘果农生产的新鲜柑橘滞销,于是他们向本州议会施压,造成几个州立法规定,凡是橘子口味的饮料必须含有真正的橘肉和橘子汁,这使得格里格的唯一产品“你好”橘子饮料成本大增,逼得格里格不得不另辟财源,最后决定生产一种柠檬莱姆苏打——即使当时全美已有600种类似产品在市场上行销。

    新产品最初的名称就叫“围裙牌氧化锂柠檬苏打”,主要是以育有婴儿的母亲为销售对象,所以才取名围裙牌。这种新产品含有锂原素,并有柠檬口味,在广告中宣称“最适合小宝宝肠胃”。虽然这项新产品是在1929年10月上市,且在上市后两周就碰上股市大崩盘,但格里格还是勉强维持营运。

    在熬过经济大萧条那段艰苦的日子后,格里格决心把产品的名称改一改,希望能够刺激销路。他马上从明尼苏达一家糖果公司那儿买下“七喜”这个名称,这家糖果公司因为生产七
种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棒,所以取名“七喜”。

    但即使改了新名称,但这项苏打产品的促销手法仍然沿袭以前成药的老法子。当时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早巳不在广告中宣称具有药效,七喜却仍然把自己说成是解除宿醉的良药或是治疗胃病的良方。例如,在30年代的一则广告中,七喜就提醒消费者说,七喜是“制酸柠檬苏打”能够“消除胃部的不舒服”。

    在1940年之前,该公司这种宣传手段完全合法。到了1942年,为了配合战时广告法律,七喜公司的广告宣传稍微收敛了一点。后来便和芝加哥的汤普森广告公司签订合约,委托该公司处理七喜的广告。新的广告则强调家庭温情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把七喜描绘成是“清新”


的家庭饮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七喜已是全球销售量第三的不含酒精的饮料。

    1959年,汤普森委托华德狄斯耐制片厂替七喜设计了几个人名化卡通动物,像是“母牛艾莉丝”和“鲔鱼查理”,后来又加入“清新佛瑞迪公鸡”,这些动物虽然活泼有趣,但对七喜的销路却没有帮助。进入60年代后,七喜放弃“家庭温馨”的促销理念,改走其他促销路线,它在1966年推出的“湿而狂野”系列广告得过好几次大奖。

    然而,  当汤普森公司的市场调查人员请芝加哥消费者举出五种不合酒精的饮料时,80%的受访者都未提到七喜——而七喜却是全球销售量第三的清凉饮料!这说明了七喜有多方面的形象问题,因为它被消费者认为是:

    1.特殊饮料。七喜公司执行副总裁威廉.温特接受“杂货生产商”这本专业杂志访问时,就很坦白地指出:“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七喜不是一种普通的清凉饮料……而是在某种特殊场合饮用的饮料。”相比之下,可乐反而被认为是“正常”饮料,也是一般消费大众大量选购的饮料。汤普森公司研究员泰勒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有可乐才会被消费者视作清凉饮料。”

    2.调酒用的饮料。当时美国最流行的鸡尾酒是“七加七”,就是在“西格兰七冠”威士忌中加入七喜。七喜这样做当然占了搭便车的便宜,但也因而付出代价,  因为调酒用的饮料通常会被视为是在特殊场合才喝的饮料。泰勒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可口可乐可曾说过它和兰姆酒调起采味道很不错?”

    3.药水。如果有所谓“广告后遗症”这回事的话,七喜就是它最大的受害者。在30年代末期,七喜的广告建议消费者,当你觉得胃不舒服时饮用。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七喜都被当作是单独一类的产品,不被消费大众视作是某种清凉饮料。更糟的是,七喜常被消费者视而不见。汤普森广告公司副总裁罗斯在 1966年告诉七喜公司的一群经销商说:“人们对我们太熟悉了——而且对我们很有安全感,不会觉得我们有什么不对劲,但也由于


太熟悉太信任了,所以他们不会经常想到我们,而当人们不常想到我们时,他们
就不会常常购买我们的产品。”

    因此,要想解决七喜的行销问题,就必须确实地把七喜重新定位在清凉饮料行列之内,同时也要稳住七喜在调酒市场的占有率,不要被当时正蓬勃兴起的很多种调酒饮料抢去市场。

    上面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七喜竟然又遭遇了来自经销商的阻力。这些经销商中,有很多是所谓的“双面经销商”,除了经销七喜,另外还经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以及它们的姊妹产品,雪碧和,健怡可乐。虽然这些经销商在七喜经销商大会上高喊“七喜万岁”,但他们所卖的其实是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七喜只是附带卖一卖。当泰勒和罗斯兹于1968年2月在芝加哥的经销商大会提出“非可乐”的行销概念时,很多“双面经销商”立刻表示反对,说这种行销策略“太消极”,事实上他们是担心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可乐生意。
幸好,消费者倒是立即有很好的反应。第一波“非可乐”广告形容七喜:“清新,干净,爽快,不会太甜腻,不会留下怪味道,可乐有的,它全有,而且还比可乐多一些。七喜……非可
乐。独一无二的非可乐。”

    广告推出得正是时候。“非可乐”促销活动正好代表了清凉饮料者的反权威态度。七喜公司的行销人员很清楚,在60年代里,不管是在政治、休闲或社会问题上,大家都大做“我们”对抗“他们”的文章。“他们”指的是年老、保守、落伍的一群,是“披头士”经常在歌曲中嘲笑的对象。相反的,“我们”则是时髦、新潮、进取、爱闹爱玩的年轻人,也就是每个星期天在纽约中央公园聚会狂欢的一群。七喜在非可乐的广告主题中,把可乐定位成是“他们”,而把自己定位成是“我们”。这是娱乐圈以外,第一个采用这种反权威立场的商业性产品。

    在1968年,一个清凉饮料竟然敢采取如此大胆立场,是相当革命性的作风。因此,使得七喜的销路大增,在一年内就增加了14%,到了1973年增加了 50%。这是七喜公司创立以来,知名度首次


提高到足以出售附属产品的程序。据七喜公司表示,它共卖出60000个“非可乐”台灯,以及2000万个倒转过来的“非可乐”玻璃杯,购买这些附属产品的全是16岁到24岁的年轻人。

    此一广告攻势的成功,促使七喜决心保护“非可乐”这个名称。可口可乐连续四年诉请法院禁止七喜使用这个名称,但都未成功,而且在1974年6月20日,原本只是行销策略口号的“非可乐”终于取得商标地位。两年后,七喜庆祝美国“非不独立”两百周年,在其运货卡车上漆上“非可乐向非英国两百年致敬”。

    七喜接着放弃了“非可乐”广告活动,因为它认为60年代已经过去了,必须展开新的宣传攻势,例如“七喜随着美国欣欣向荣”以及“感受七喜”等等,都是七喜新广告活动的主题。

    不久,全美掀起一阵运动热潮,年轻母亲们开始担心咖啡因对他们子女的不良影响,促使七喜再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几家可乐公司都推出了不含咖啡因的产品,七喜则很自豪地在广告中强调,它自始就不含咖啡因,它的广告词是——“从来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可是销售量却急速下跌。七喜再度召来研究人员商讨对策,盖洛普民意测验公司指出,每十个消费者中就有七个仍然记得当年的“非可乐”运动,并推崇那是七喜所推动的。士985年3月,七喜再度推出当年的独一无二的“非可乐”宣传口号,但不再采用60年代的图片,也不强调60年代的感受。非可乐玻璃杯及一些附属商品也相继推出,但当年的盛况已不再出现:在60年代被视为前进大胆的行为,在80年代看来已不足为奇。行销人员都知道,某些广告能够掌握住当时的时代动脉,而造成一时的轰动,但在以后的几年当中,这股热潮会迅速消退。这次回顾式的广告活动,可说是七喜最后一次广告攻势,因为不久以后,七喜的国内企业就被 “希克哈斯”收购了,而其海外企业则由百事可乐买下。但毫无疑问地,仍有很多美国消费者知道“非可乐”就是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