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时代企业国际化竞争策略

WTO时代企业国际化竞争策略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WTO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WTO也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赋予了新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是当今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也是21世纪初期中国加快改革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和空前发展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和整合的过程。由于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放的市场构建了一体化的平台。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否则自我封闭只能是落后。
    入世,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用市场一体化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加快经济运行的速度,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
入世,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要步入国际化的体制、产业和产品的整合之中,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换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产品进入开放市场体系。
    一、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影响
    1、WTO使我国行业市场开放时间进入“零点起步”和倒计时
    WTO,使我国由有限度地开放进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之前,招商引资“三来一补”成为中国经济亮点,而加入WTO是国门打开,行业的开放要么是进入“零点起步”,要么是进入倒计时。开放不仅是工农业生产领域而且还包括金融服务业的更广阔的领域。外资金融机构设置和外汇业务的服务对象的扩大、经营币种的增加和组织形式的增加,如可以设立独资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独资或合资金融租赁公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及外资股比可以达到51%;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股比不超过50%,外资保险经纪公司方面,合资保险经纪公司外资股比可以达到50%等等,外国人已积极参与到中国版图上的
市场份额之争,外资企业开始享有国民待遇。
    又比如中外合资的零售服务业企业设立区域的扩展,更进一步让中国人领略国际零售巨头的霸气。
    再比如电信业中的增值服务(含互联网服务)与寻呼业务、移动话音与数据业务、资产管理业、咨询业、会计业、建筑业、旅游业等允许外资占股比例的逐步提高,外资参与中国这些行业竞争的程度、广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开了。企业重组并购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2、WTO由我国进口商品关税调整时间进程表明,中国企业要与外国企业进行“零距离”平等竞争
    关税,曾是一个国家保护国内行业和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将按照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承诺,逐步调整关税税率,中国的关税平均水平为15%,到2005年中国的关税平均水平将降到10%左右。从今年起,中国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12%。降低关税后,工业品的平均税率为11.6%,农业品(不包括水产品)为15.8%,水产品为14.3%。
    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2年年会上说,中国还取消了对粮食、羊毛、棉花、涤纶、化肥、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
    关税降低,意味着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意味着行业发展的机遇,意味着中外企业真正进入平等的“零距离”竞争。当我们某些企业经营者还沉思在入世利弊之争之际,我国2002年就已成为世界引入国际资本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并逐步调整关税,市场开放引入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改革创新,提高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但也使得中国企业入世前具有的资源廉价、政府保护、成本低、产品独特等原有优势不复存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还有什么?
    3、加入WTO,企业经营要按照WTO规则运作
    加入WTO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一个
开放的中国不能只让别人制定游戏规则;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不能不全面进入世界市场;一个以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决不能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程。加入WTO,就必须遵守WTO规则,开放市场和解决争端。因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对有关法律法规框架及有关条文进行修改也势在必行。仅加入WTO一周年,我们就废除了5000多条不符合规则的政策和法规条文。
    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扩大开放,这等于把国际竞争主动引入国内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地把国际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加速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又一次把我国置于同时追赶“三次浪潮”的位置,改革必须加速进行。目前中国农业还没有完成向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而信息革命又勃然兴起,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迫使我们必须按照WTO规则加快改革和发展。
    实际上,加入WTO谈判的15年,我国就以WTO的规则为参照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行业整合、降低关税、放开物价、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双重汇率、公开贸易政策到放开国内市场等。而我国入世又进一步锁定了改革的时间表,WTO的时间概念迅速将对外开放的步骤、改革的方向和速度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按照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提升经济改革水平,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展开,以加快建立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相衔接、与国际管理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入世”后,WTO规则成为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国必须在这个规则下参与游戏,开放市场,对国外的企业来讲,这也是它们转移生产基地、获取比较优势的一个好机会。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也决定了资源的全球分配和生产网络的全球布点。中国入世以后,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协作,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nb
sp;   为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政府应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对照WTO规则,政府部门需要在观念、职能和管理方式上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将“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变为“规则服务型管理”。WTO原则的实质也就是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球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WTO规则,中国要按照公开原则,减少对贸易管理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透明度原则,提高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按照非歧视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类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本国和外国企业、商品及服务给予平等对待;按照关税保护原则以及WTO认可的经济手段调整贸易政策,梳理法律法规,放宽有关企业投资行为的行政管理,完善有关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原则和程序,加速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企业和企业产品质量认证水平。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这一规则和相关协议,从熟悉规则,到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尽快进入角色,把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应加快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加入WTO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有许多重要表述,但最集中和概括的表述是“遵循规则,开放市场,解决争端”。WTO,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组成部分。WTO,使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化市场的一部分。WTO,也一定会使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际化企业集团,从而应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局面。
    二、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格局的出现,企业已完全处在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内外优
势和劣势,做好正确的战略定位,把握挑战与机遇,摒弃等、靠、要思想,在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去争资源、争资本。
    (一)当前国际化企业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1、产权主体多元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日益全球化造就了一个新的竞争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单一的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参与竞争,已经难以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对此,许多企业以开放的思维,通过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组建战略联盟、购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将自身的利益与多个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以提升企业自身在资金、营销网络、制度、管理、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竞争力。
    2、专业化程度提高。为了提高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开放市场的竞争,许多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的专业化水平,采用专业化或高度相关的多元化策略,加大对企业主营业务的投入,保持了主营业务的绝对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效益为根本、以核心业务和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
    3、企业激励机制的升华。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焦点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重视资本设备转为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将对员工成本的关心转移到员工产出的关心上来,在传统的物质激励制度、精神激励制度、竞争激励制度、人才开发制度基础上,创新了产权激励制度,通过给予高管、研发人员以及营销人员期权和持股,进一步激活人力资本的效能。
    4、不断完善创新机制。21世纪的经济是创新经济,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市场上胜负的不仅竞争规则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竞争的内容和本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由单一的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
    5、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成为财富增长
的重要源泉。成功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议程,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资源规划、客户资源管理等也已经开始在许多企业中推广,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6、产品标准及质量体系。21世纪是标准化的质量经济时代,标准是衡量质量经济的一个标志。所有创新都以产品载体实现,消费者选择产品同时也选择了标准,质量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和部门的概念,从强化认证到主动要求权威认证到全员全过程可持续发展质量体系将掀起质量经济的热潮。
    7、经营规模和品牌经营。经营是企业的龙头和导向,经营是企业最重要环节,经营规模不再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企业以商品经营为主正逐步实现资产经营、资本经营提升商品经营规模,而这一重要载体就是品牌,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系列的产品门类。企业要把品牌作为一种资产来投资和经营,发挥其扩散力和增值力,使其成为一种企业规模扩张强有力的利器。
    8、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体系。市场机制进一步显现,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游戏规则愈透明化和规范化。符合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会成功,不符合市场规律运作企业会失败。市场的有限性、客观性、强制性、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营销体系,通过有效的定位和细分,进行全方位网络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市场发展战略,用价格、质量、效用等各种因素应对市场。
    面对上述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着眼发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二)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国际市场信息资源,难以把握竞争主动权。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35%以上的行业和三分之二的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营销惯例等不甚明了。企业对国际市场情报资料如国际市场动态、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市场容量、目标顾客类型、购买动机、消费习惯、民风民俗等了解不多。在竞争的首要条件“知已知彼”上就丧
失了准确性的定位,难以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制导权。
    2、缺乏全球化的营销观念,难以适应国际需求。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卖方市场的影响,不注重了解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不重视市场供求变化,忽视消费者的需求,对市场的客观性、变化性、强制性、开放性认识不到位,这些企业一旦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买方市场的适应。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包装设计、商标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这会使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惑之中。
    3、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资源,如人才、认证标准、出口渠道。由于国际贸易的全新性变化,我国缺乏精通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操作、通晓外语,熟悉对外贸易规章,具备财会、管理、保险及运输等知识的人才,而且我国的产品执行国际标准化的少,拥有直接自营进出权对外经营的企业占国内企业总数的比例不高。
    4、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如果在主导产品、市场、核心技术三个方面没有独特而不可复制的能力,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大多数产品除了有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比较优势外,很少能比拼外国产品。如何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我国参与国际化经营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我国国际竞争的困难和难度,我国企业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尽快熟悉游戏圈的规则,也要主动全面地筹划好竞争的策略。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观念国际化
思路决定出路,参与国际竞争关键思路要创新,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还是作为整
体的企业群,都不能离开经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经营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企业应树立智力资本、人力资本、永恒竞争、永续经营观念,才能向世界学习,向世界要市场。要尽快实现数量型转入质量型,区域型转入开放型,产品生产型转入市场经营型。
    中国加入世贸,政府在时间、领域、关税所作的承诺要在5年后全部兑现,企业要在这宝贵
的“过渡期”步入全球一体化和市场化整合是紧迫的,时间是强制性的,无论时间成本大小,无论企业愿意与否,都将自觉或被迫地进入整合阶段。
    时间已成为经济发展诸要素中首要因素;时间已成为企业应对入世整合的必要条件;时间已成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诸成本中的核心成本;时间已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源;时间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当务之急,就是确定企业在开放市场的定位,缩短时间成本,利用时间差,形成竞争优势。企业要从传统意义上的“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的模式转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
    而要想成为时间方面的优胜者,企业要在产品生产时间、产品流通时间、实现效益时间上缩短时间成本,如企业在产品交付(或服务提供)体系上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必须是竞争对手的2-3倍;企业还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战略,确保自己能以时间竞争优势获胜。换句话说速度或时间成本问题实质是资本流动比率问题,一定量资本流动次数和流动效率是成正比的,周转越快,成本越少。企业一定量资金在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增值,这也是利润遵循经济规律运作的结果。
    价值效益目标要将“时间”和“质量”列为重要的管理和战略指标,这样才能激励整个组织去反思现状并着手改进流程和管理;即思路要全球化。要树立国际大市场营销观念,摒弃传统的生产观念及推销观念。要由以产定销型转向以销定产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体系。要以“国际化”观念代替“国产化” 观念。树立产品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大经贸意识、全球市场意识。要真正实现当地融资、融智实现当地资源本土化。
2、产品国际化
即产品要适应国际化需求和标准。在产品标准上要进一步推广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如产品质量认证、工厂管理体系评定及测试实验室认可标准。按此标准开发有差异性的产品群,积极争取获得各种通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全面整合产品形象,通过主导产品提高知名度,通过潮流产品提高信誉度,通过个性产品提高品牌美誉度。
    中国入世,企业要入市,关键是要放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解决标准问题。标准是衡量质量经济的一个标志。中国企业要在时间成本竞争中获胜逐步成为一流企业,无疑要解决好非标准或许标准进入标准化生产问题,即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都要实行国际化标准问题。国际标准对企业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你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了,质量有保证,管理有效率了;第二点,质量管理成本降下来了;第三点,减少了内耗,职责权限清晰;第四,提高员工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建设;第五,有助于推进管理现代化。现在好多企业打广告的时侯动不动就说,本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这至少说明国际标准认证方兴未艾,这是一个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这种趋势,你进入这个领域,可是没有相应的资格和认证不行。要签合同的同时,人家向你要这个资质,你没有意味着你的机会收益是100%的丧失。加入WTO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参与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的障碍拆除了,可是加入WTO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了?报纸上不断报道,中国大蒜出口日本贸易战,中国蜂产品出口欧盟的遭遇,都告诉我们,新的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国际标准,所以现在这种国际管理标准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共同语言,
    这里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叫“质量的最终标准是用户满意的程度”。这是国际标准(ISO)的精髓。因为,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不同的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中的不同市场上,对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最好的质量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产品恰恰符合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要求。质量一词已经远远超出产品本身质量的固有观念,成为一个具有多种
内涵的综合概念,质量标准除了代用性之外,还必须有动态性,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产品质量标准时具有层次性、经济性、策略性和技术性,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否则,就会造成设计控制标准与用户要求不符,即使合乎标准的产品,用户也不欢迎。当然,动态性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这样同样会打乱生产,造成巨大浪费,所以标准还必须具有严肃性。在企业中,标准是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全员共同遵守,这样才能实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并决定企业兴衰。
    解决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抓管理职责做起;其次要梳理企业现有及潜在的资源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第三,就是要抓产品的实现过程尤其要采取各种控制手段,第四是要抓测量分析的改进,尤其是各种检测手段要有。国际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全过程都需要参与的认证体系,这种认证体系是企业产品进入WTO的通行证。一旦获得了一个标准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荣誉,对你的客户,你的市场获得了一种认知和诚信。
    3、技术国际化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技术联盟,在科技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全过程,提高科学和技术对企业的贡献率。同时也要用科学技术手段去调整和建立科学管理的体系,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中,要把握四个重点环节: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中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和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和主导产品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企业管理和经营体系相结合。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
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
    在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工作中,要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需求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竞争中获得发展。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防止低水平重复,注意技术的集成,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科研工作。重大突破性创新要着眼于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4、出口市场多元化
产品价值的实现关键在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生产经营出发点是市场,落脚点也是市场。入世后企业要置于一个国际化市场来考虑策略,实现多元化。
    市场是什么?是体制、机制、导向、资源、环境。市场决定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市场决定产品质量和价格,市场决定产品品种和品牌,市场决定企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前面提到企业生产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认证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市场经营问题。产品的作用和功能简单地说是服务和服务质量。现代市场营销不仅着眼于产品功能作用,而更着重于人文关怀,以满足人们心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生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