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岗工人合唱创业戏

  在虹桥路上有一家新开不久的金山特色烧烤店,店面不大,开业3个月来生意很火。这家烧烤店一共有3位老板:邢杰、蔡小泉、葛斌,3人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下岗职工,都曾为生计打拼多年,经历过白手起家的种种困难。现在他们全心全意地经营着自己的烧烤店,既忙碌又满足,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属于自己创业的乐趣。 

  烧烤店里一共有12张桌子,比较特殊的是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小炭炉,炭炉上方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排风扇直通屋顶,即便客人很多的时候也能保持不错的通风。顾客点的食物先经厨师在大炉上烤熟之后,再移到桌上的小炉由顾客自己烧烤,不仅可以保温,而且还能让顾客自己掌握食物烤制的火候,充分领略到自助烧烤的乐趣。

 

  老板之一的邢杰告诉记者,之所以取名叫“金山”其实并不是想图吉利、讨发财的口彩。因为烧烤与火有关,“金”是取“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以表示3位老板对自己烧烤的口味有充足的信心。而“山”则是积累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顾客还是开店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烧烤店里,邢杰向记者讲述了3个好朋友开店创业的经历。 

  上世纪90年代,他们3人先后下岗,决定开一家烧烤店。邢杰告诉记者,他曾在盐城开过一家空调服务部,盐城的街头有不少口味不错的烧烤店,他是那里的常客。决定转行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锁定在了烧烤店上。为了保证小店烧烤的口味,他们将请来烧烤的两位厨师送到盐城的烧烤店学徒,花了上万元的学费才算学成。不过他们觉得很值得,“南通的烧烤店数量不少,我们这样新开的小店只有用口味才能留住顾客。”邢杰这样说。 

  小店一共雇佣了12位员工,解刀、穿串、配菜、烧烤等都有不同的分工。除在虹桥路的店面外,他们还在光明新村里租了一个中套,专门用来做烧烤前的准备工作。3位老板的职责是采购和无论多晚都要轮流坐镇店中。小店每天下午5点以后才开张,做的主要是夜宵生意,营业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最晚的一次,打烊已经超过清晨6点了。每天早上6点左右,3位老板还要轮流到端平桥农贸市场采购当天需要的肉类和蔬菜。

 

  邢杰告诉记者,开烧烤店比他们之前从事过的任何一份工作都要累,但他们觉得很有收获。两间房子的房租、水电、员工工资、菜肉……这些开销每月不在少数,加上3个人对烧烤没有经验,小店刚开始的时候,3个人也着实捏着把冷汗。不过顾客很快就认可了烧烤店的口味,小店有了数量不少的回头客,有的客人几乎每天都会光顾。小店开张后第3个月的营业额达到7万元,这让3个人喜出望外。 

  曾经有顾客建议,应把烧烤店开在离市中心更近的地方,那样人气会更旺。但3个老板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告诉记者,在刚筹划的时候他们也曾想过在市中心开店,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现在在虹桥路上开店,成本相对较少,风险也就小得多,而且对员工的水平和基本功都是不错的锻炼。在现阶段,他们的经营思路是:“先熟练运转再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