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经商之道

郭台铭的经商之道


  “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用,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要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到达1兆台币,十年生长100倍,郭台铭发明的鸿海运营传奇的面前,终究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越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虽然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继续生长的基础。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幅员“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任务八年,事先有人就疑心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以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要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真,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末尾就参与手机的全球规划,五年间鸿海发明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生长最快速的部门。

  “相关于其它IT界指导人培育的是人才,郭台铭培育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推销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明天鸿海关于人才的注重和运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应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疑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专业久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进的“凤凰方案”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地下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觅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计。

  敢给——经理级年支出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支出更是迫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团体物质享用的兴味,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复杂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支出股的形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计,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括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4亿元。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效果,我要亲身去处置。”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摇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处置效果的决计,同时也明白通知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清楚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由于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末尾赔钱的时侯,才末尾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提高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以为唯有临时投资和开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规划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用,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目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育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破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本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清楚,但能够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情愿为鸿海卖力,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气。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


是身先士卒、身先士卒。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同投入研讨创新、应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反。

  一位访问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阅历。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忙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由于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末尾吃,而郭台铭看大家末尾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方案。但郭台铭也时时留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扎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需投递履历,就无时机参与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钡加维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由于工程师过于自信的特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的绝不坚持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取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进程中,遭遇过许多庞大的困难,但他以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假设能有所打破,就能让自己失掉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往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方案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买六家公司,除了幅员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参与,外界以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观”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理想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如今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身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干充沛发扬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培育了第一批富豪;从1000亿到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培育了第二批富豪;从5000亿到二兆将培育下一批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