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创新体系与文化发展

论文化创新体系与文化发展
    内容提要  先进文化发展之源在于创新,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本文从文化创新体系所包括的内涵入手,阐释了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体制及机制创新、文化政策创新等文化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指出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宏观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推进集团化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效显著。事实表明,尽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四是文化结构不合理,文化事业部分偏大,文化产业部分偏小;五是文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六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成为建设


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有文化竞争力的国家,必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从思想观念、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文化创新体系。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全社会创新价值观念的更新,也需要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更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我们认为,文化创新体系是一个内含思想、观念、产业、政策、保障机制等多种要素相互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文化整体的创新,不是局部的或个别方面、个别形式的创新;同时文化创新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其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体制及机制创新、文化政策创新等文化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

      创新是先进文化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要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的再一次更新来促进文化工作的大突破、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文化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前提,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复兴无不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开始。就我国来说


,“五四”运动以来的实践表明,文化生命的灵魂和前进动力在于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实现的。从“五四”运动到延安整风,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大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到形成毛泽东思想,从经济体制改革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这些中国最先进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创新。它们既不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也不是马克思教科书中讲到的,而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的产物。

      1.大力推进文化观念的创新,树立大文化的理念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思想道德、民族精神和教育、科学事业,既包括具体的文化事业,也包括文化产业,它与经济、政治是相对应的。然而解放以来,由于我国管理体系的独特性,在实践层面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小文化”的圈子中运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尚存在各种片面狭隘的观念。一是认为,“文化是虚的,只有经济才是实的”,尚未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及综合国力中的突出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自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等。二是认为,办文化要依赖政府,没有财政拨款办不了文化。尚未认识要树立按市场经济要求办文化的新理念,走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发展之路,把文化工作纳入市场经济大循环,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流(潘昌坤,2004)。三是在一些地方,文化被局限为“文学艺术”,更有甚者,将文化理解为文化部门主管的戏曲歌舞,这是极为片面的,它一方面隐藏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能力和全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观念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2.大力推进文化观念的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对社会深层次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文化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要充分认识文化观念对社会生产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根本的决定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明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能动地对既定的文化背景进行改造,使之对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形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要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被确认为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

      文化产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运作方式作用于文化的生产过程的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曾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是由“工业产业”一词演化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化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运作方式,是针对手工作坊式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而言的。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业区分,而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归根到底,文化产业是当代科技融入文化生产过程所带来的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熊黎明,2004)因此,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更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1.文化既具有“事业”性质,还具有“产业”特征

 


;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产业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思想认识的统一和飞跃,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既符合我国文化工作的实际,又反映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要把公益性文化与非公益性文化分离开来,亦即将经营性文化与非经营性文化分离开来,改变过去单一的发展模式,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积极的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因此在今后文化发展中,一是要以新的政策规范将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组织架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固定下来,使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二是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打开一个上升空间。当前在文化产业创新方面要着重解决好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继续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三是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重构,逐步形成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品牌的优势来参与竞争。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经营,讲究利润,但文化产业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从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出发所采用的一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大地实现社会效益,繁荣发展先进文化。

      三

      我国现行的文


化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发展至今,从总体上看,现行的文化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不能适应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入WTO的严峻形势和计划经济时代文化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时刻提醒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都离不开文化的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尽快改革旧的文化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制,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要突破长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条块矛盾,根据性质相关、产业联动特征,借鉴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逐步由“办文化”转变到“管文化”上来,强化行政管理,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二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要把国有文化部门的改革放在重要的地位,国有文化部门占有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要把政府职能转到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及管理上来。

      2.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运行机制,增强文化自身活力要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转制、改制,培育和发展


一批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在改革过程中,既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又要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并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拓宽投入渠道,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力,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部门的市场竞争力。

      3.进一步加快文化法制建设,建立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随着文化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地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评估等保障措施,特别是文化法规的完善已成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护和促进文化创新的关键。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这是推动文化不断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和日益繁荣的必要条件。

      四

      文化政策创新是文化创新体系的根本内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支撑。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部门要制定、调整、更新文化政策,要加快研制保护、扶持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法规措施,加紧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和产业准入政策。同时要借鉴市场经济的方式手段,采用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实行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1.推行文化法规政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
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文化法规的完善,这已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的关键。一要加大立法力度,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二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文化法规,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三要打破行政垄断,扩大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四要鼓励社会各方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列。

      2.推进文化人才政策创新,为文


化发展奠定基础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贯彻,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于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培养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文化人才高地。要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经营有方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要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探索文化人才的行业管理办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依靠本地高校和文化界的力量和资源优势,把对文化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纳入本地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对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文化企业家,要承认并高度重视他们是产业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赋予其独立的产业决策权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3.促进文化科技政策创新,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

      一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事业,增加文化科技投入,提高文化科技含量,增强文化艺术事业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与竞争能力。二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品的结合,促进文化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三要逐步把文化投入的重点转到技术装备上来,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各地在研制提高文化产品高新技术含量的有关政策时,要立足于多媒体时代的高度去把握文化发展的走势,通过信息产品的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


                                                         作者:郑孝清 南京市文化局干部
                                                                  张  卫 江苏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