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任何民族的兴盛都伴随着文化的强力发展。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它的文化是否繁荣和具有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我们党的本质内涵,这既是对先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深刻认识,这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的宽阔视野、战略眼光和理论勇气。

  文化对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可以凝聚人心,传递社会共识,汇聚民族信念,可以促进民族的创造精神。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品格高尚的民族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文化复兴的蓝图上,民族文化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我们有机会见识和欣赏来自全世界的各种优秀文化,保持对这些文化的尊重并进行建设性的吸收也是一个先进的健康的民族应有的胸怀。但是,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就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独特风格,中国历史上就有“文化中华”的说法,文化具有地缘性的精神创造和综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民族身份最醒目的表征。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文化,应该是有机吸纳了传统文化的因素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品格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先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创新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先进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有无创新精神,是决定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灵魂,有没有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关键,也是一个国


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需要创新,理论需要创新,而民族文化更需要创新。民族文化要留存和发展,要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必须进行创新,必须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真正起到凝聚民族精神和传达时代足音的作用。我们党非常重视文化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而党的十六大报告则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创新和形成文化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把其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首先,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影响力日弱,但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因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一方面还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文化。在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加速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开放的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一种所谓的“文化震惊”现象,民族文化处于一个断裂的时期。其次,除了要面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民族文化也经历着巨大的嬗变。在上一个世纪的历史中,近代中华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遭遇到了失败。进入21世纪,西方的文化霸权仍然是民族文化所不得不面临的对象,强势文化的入侵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话语的混乱,这使得民族文化的建设迫在眉睫。第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挑战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的存在形态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社会的信息革命、网络文化和传媒形态也使得文化的形态和功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


巨大的冲击,也使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要解决好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几千年来,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文化的创新内容与民族的传统习惯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民族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弘扬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其次,创新要有选择性。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创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发展和突破。传统有传统的负面效应,某些传统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新文化的发展。要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超越传统的力量,实现时代的跨越。第三,创新要有前瞻性,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预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要求,以不断超越的理论品格充实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还要解决好本族文化和他种文化的关系。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民族性和多样性是它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而有生命力,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各种民族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根据已有的传统和现实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和其他文化有着很好的交流,既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他很多文化的发展。但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大举侵入我国,构成


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平衡。目前,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我国的民族文化要创新发展,必须认真对待他种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实现和他种文化的良性互动。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要求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和历史的高度,尊重和认可他种文化,吸收、综合他种文化的先进因素,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要站在本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立场,以民族文化为主,不能轻易被他种文化改变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一方面,要看到当代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要囿于传统、抱残守缺,而要冷静辩证地分析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他种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21世纪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纪,我们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他种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批判地加以吸收;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要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文化融合不是丢掉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恰恰是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还必须立足当下,体现时代特色。当前,中国处在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许多新兴的文化形态都是民族文化所需要面对的对象,网络、传媒、信息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消费习惯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重视加强对新生文化形态的研究,不了解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形态,就无法对创新的内容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就不能在民族文化的本体中注入新鲜血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需求。

  人类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光辉璀璨,人类对文化创新的探索也永无止境。文化创新是一项异常宏伟的工程,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只要我们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国情出发,确保文化创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实力也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强健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