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为科学课堂引路导航

让探究为科学课堂引路导航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描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与他人一起交流和分享。在探究过成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综合能力。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学习,勇于探究。         关键词 :探究   创新   自主   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了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注重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的观察与实践,把知识建构在活动中。在小学科学教学里,不是教给学生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选择自己感情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以体现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是听来的。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下面谈谈我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  突出一个“扶”字,循序渐进,引导探究

小学生以为年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刚接触科学实验的时候他们都是兴奋的,但他们往往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甚至是盲目的去“做”,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应该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1、 根据教材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观察、感悟生活,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观察,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一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命离不了。这是什么物质呢?”学生一听是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当学生说出谜底。我又引导:对于水你们已经知道什么?还有什么想问的


?学生此时各抒己见。继而我引导学生“水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动手去发现所带的植物内的丰富水量。从而引出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没有水我们就活不下去。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探究知识的重要性。这节师生融洽、互动的科学课,学生不仅在谈、想、忆、探,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思维及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在科学课堂中创设积极的探究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用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心里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探究”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这样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能力。

2、 由“问”入手  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表明他们对事物在进行探究、思考,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结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生尝试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驱动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带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首先从疑入手,先让学生猜测桌上的哲学固体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兴趣高涨,纷纷猜测,并认真地做好猜测记录。我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做看与自己的猜测一样吗?这时学生的强烈探究欲被激发了出来,探究不再是无目的、盲目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尽情、尽心、尽兴地在探索,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学。

二、 立足一个“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说过:学习科学是学生们亲自动手,而不是让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目的的研究活动,反过来可以说,只有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探究活动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学。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

1、  教师的“教”应服务学生的“学”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教师的灌输为引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把较难、较复杂、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容易使学生接受的知识、使其爱学、能学。在教学《常见材料》这课时。若仅仅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材料的不同图片,学生只能从感性上做出判断,不能细致地干菜分析。因此,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尽量多的各种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从色彩、软硬、轻重、气味等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观察,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就更直接,更丰富了,也大大地解决了学生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体现了“教”服务于“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3、在动手操作中子悟学习方法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家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尽可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悟出学习方法。如学习《观察水》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一杯水,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实验探索。学生从自己实验和同伴实验中得出结论:“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学生同错猜想、尝试动手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同时也悟出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探索学习的方法。

三、强化一个“放”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荷兰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   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要把学习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重死记硬背,轻知识的形式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精良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学生已知橡皮泥、铝箔良种物体一般情况下在水里是下沉的基础上提出“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能浮起来吗?怎样才能使这些物体浮上来呢?”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案,教师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方案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自然地得出可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固体浮起来的实验结论。2、在探索潜水艇的沉浮前,增加让学生观察粉笔在水中的沉没过程,认识粉笔吸水后重量加重这样沉没的实验,为学生探索潜水艇的沉浮铺路,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的原理。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

四、灵活一个“得”字,促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还习惯于活动中获取一个科学结论,因而如何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的一面引导,而至于学在探究中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的


结束。这样势必会使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就是为了寻求一个结论的概念。如果这样我们何必花如此大的精力去让学生探究,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不是来的更简单吗?所以在科学课应以探究为核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能力,一中科学的态度。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是注重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那么这样的探究活动则会变的更加有效。

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对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让学生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通讯》

           《科学课中创造性教育模式微探》

            《以探究教学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陶庵小学  作者:张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