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有课程意识。

1.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教师的课程现不能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因此,从国家课程推广来说,上到国家课程计划,下到教师安排的几分钟活动都是课程;从具体的某一活动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课程的实施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复现文本的过程,不如说是教师与学生的课程共创过程。

2.课程不仅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即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一定的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但是,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改造。正如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专家们给予的仅供教师忠实执行的范本。

3.课程是开放、民主、科学的。所谓开放的,是指课程不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

;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儿童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的,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是儿童的课程,课程的设计不能从成人的眼光出发,课程必须回归儿童世界,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