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玩的是思维创新而不只是技术应用

蓝海战略:玩的是思维创新而不只是技术应用
    2005年,一本名为《蓝海战略》的书曾经风靡华夏;而今,柯达公司再次让“蓝海战略”这个名词成为中国印刷业津津乐道的话题。2006年11月22日,“柯达蓝海战略与用户共赢”系列活动在北京正式拉开了帷幕,由此也将关于“蓝海战略”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那么什么是“蓝海战略”呢?单看柯达公司的宣传资料,对于“蓝海战略”的解释是“首先,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的突破;其次,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这样的解释,即便是身为编辑的笔者,也感觉晦涩难懂。而当听完了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大中国区主席沈海祥先生的介绍之后,“蓝海战略”的轮廓才在我的脑子中逐渐变得清晰。

    记得今年1月份,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大中国区成立,同时,刚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总裁位置上退休的沈海祥先生,应柯达公司高层的盛情邀请,担任了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大中国区的主席。在沈海祥先生加盟柯达公司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柯达公司副总裁、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席的叶莺女士首先提出,柯达公司要通过数码转型,实现从红海到蓝海的飞跃。

    如果说这时候的蓝海战略还只是一个初步设想的话,那么时隔十个月后,柯达已经对蓝海战略有了具体的诠释。

    沈海祥先生无疑是个聪明人。他自己坦承,自己并没有把《蓝海战略》这本书读完,但是他却从这本书中读出了“蓝海战略”的两个重要核心。这就是,蓝海的第一要素是创造新的市场;同时,蓝海需要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现在,中国的印刷业竞争之激烈,已经到了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的地步。在印刷质量、服务质量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要想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也许思维的革命比技术的革命更加重要,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蓝海思维。如何认识并发挥自己企业的强项,开发新的产品,发现并挖掘新的市场,为自己营造一片新的天地,而不


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正是印刷企业需要的蓝海思维。而其最终目的,就在于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蓝海并不神秘,正如沈海祥先生说的,企业不同,自己的蓝海也各有不同,而不论企业是大是小,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柯达公司是国际上顶级的跨国企业集团,但是柯达自认并不是在所有领域可以包打天下。沈海祥先生认为,柯达的优势在于影像领域,在于对印刷行业的了解和完整的产品线,而将影像服务与印刷服务相结合,则是一个此前从未有人涉足的全新领域。因此,柯达自己的蓝海战略,也是紧紧围绕影像结合印刷来做文章。

    在“柯达蓝海战略与用户共赢”系列研讨会的北京站活动中,北京康文伟义公司的陆卫东先生也介绍了他自己对于蓝海的理解。几年前,他刚刚开始从事数码印刷业务的时候,在他面前的正是一片蓝海,当时,从事这种业务的企业少之又少,竞争几乎不存在。然而,短短几年的时间,数码印刷服务领域的竞争就已经趋于白热化了,而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大幅下跌。据陆卫东先生讲,他刚开始做数码印刷业务的时候,一张A3幅面的彩色打印价格在6元以上,而去年,这个价格最低已经降到了1.8元。在这种情况下,陆卫东并没有随波逐流,卷入杀价竞争的行列,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到了产品开发上。近两年,他先后利用数码印刷机,开发出了家庭微型相册、数码防伪打印等新的产品与应用。他也由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蓝海。

    蓝海的案例还有很多,只要用心,你总能找到你的蓝海。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蓝海是暂时的,红海却是永恒的。

    在胶片盛行的时代,没有人会置疑柯达在影像领域的统治地位,而对于柯达公司来说,当时的影像领域,就是他们的蓝海。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原本可以任由柯达这艘航母徜徉的蓝海迅速地干涸,而柯达也需要寻找自己新的蓝海。

    同样的,几年前的数码印刷业务就是陆卫东的蓝海,但是几年后的今天,那片原本的湛蓝,已经变得血一样红。

    就像陆卫东自己


感慨的,蓝海和红海之间,隔着的只是一条短短的苏伊士运河!

    我们还需要明白,发现蓝海,技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此,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沃尔马公司的例子。诚然,现在的沃尔马公司在许多技术上是领先的,但是在其发展之初,他们依靠的并不是什么技术优势,而是思维的创新。在店铺式销售占据主流的年代,沃尔马公司靠着仓储式、量贩式的销售模式,大幅度的降低了自己的运营成本,也给自己的顾客带来了实惠。这是他们发现的蓝海。

    同样的道理,现在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只要自己舍得投入,完全可以在数月之内建立起一个全球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但是,要让这样的工厂充分发挥作用,仅有先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蓝海,那你面前依然是那片血色红海。

    用心思考吧,用心挖掘吧,去发现你自己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