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创业投资

----曾经有个专事创业投资的人非常悲观地与同道中人探讨一个问题:在创业投资这个行当里折腾是不是个错误的选择?“我们比不过房地产,比不过证券信托,更比不过炼油、冶金、汽车。你说,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很没落!”
----或许互联网泡沫期VC们过于风光了,才有今天如此的落寞。

----搞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投模式

----中国的市场非常奇怪,明明是经过各方论证肯定会有前途的领域,真正去经营的时候,才发现事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儿。创业投资也不例外,美国人运作那么多年了,我们依葫芦画瓢还不行?

----据说在美国,风险投资投10个项目,只要有2~3个成功,这个创业投资公司就算是成功的。可是在中国,80%的成功项目才能养活20%亏损的项目。

-- --其实国内“成功”的项目与国外的概念大不相同。国外一般VC项目的收益率都必须保持在25%~30%才行,而国内,能有15%的收益率,创业投资家们就会很得意了。由于VC的进入和退出这两头在国内都没有相关机制和法律配套,即使“成功”的项目也大都是不死不活的。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风险投资家没有真正了解VC的。这个行业中几乎所有人都是转行过来的,企业资本实力和持续融资能力都很弱。风险来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躲,就算有了办法也不一定能说服大股东和董事会,“我们不能叫创业投资公司,顶多算‘躲避风险公司’”,一些人曾经这样自嘲。

----美国的创业投资模式有几十年的经营历史,中国的创业投资还很年轻,只有近10年的历史。据说真正的创业投资要8年左右才能经过一个轮回,而我们许多的创业投资公司也就 4~5年的时间。别说“成功模式”,就是“成功”也还没到该谈的时间。我们的创业投资公司更喜欢搞点模式创新,做点非风险投资业务,这也算是“中国特色” 吧!

----创业投资家搞不掂创业者

----一谈国内的投资环境,不少人就用“遍地是陷阱”来形容他们胆战心惊的心


情。 “签协议的时候,所有的条款我们都兑现了,但创业企业却很少完成他们的承诺。利润指标达不到、管理费用大幅上升、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甚至企业管理者携款出逃。”怎么创业者的素质这么差!

----形势所逼,创业投资人必须要介入到创业公司的管理中去。他们原来和大多数VC一样,想做小股东,依靠创业企业的管理团队打拼天下。原本只想从资本整合、企业发展战略上帮忙,现在却是一定要深入到企业里去,“泡”到企业里。套句俗话,“要与创业者打成一片”。一些投资者由此悟出:只有和企业家交上朋友,他才会给你好好干活。

----这事说得好听点儿叫“增值服务”。比如战略发展规划、投融资管理、风险控制、治理结构、绩效监督等等,你会感觉企业除了不缺从VC那里拿来的钱,其他什么都缺。有的创业公司干脆对VC说:“当我们的财务顾问吧,我们看中的是你们的经验,经验特别重要!”不过VC们对这种建议倒是比较认同,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道德风险,遗憾的就是工作量太大,不能有事没事就去打高尔夫了。

----钱和增值服务固然都很重要,但创业投资“最重要的首先是人,其次是人,最后还是人”。在影响一个项目成功的所有主要因素中,投资风险只占2%~5%的影响比重,而团队因素的影响比重却占到了20%。在一个明显缺乏诚信机制的社会里,要想找到这种“人”,还是有一定难度。

----投资传统行业还算风险投资吗

----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是偏向成熟性企业和传统行业,种子期企业和高风险行业少有人问津。

----以前的风险投资者和国外同行一样,爱找高科技项目投资,觉得中国高科技项目很多。但仔细一看,真正原创的技术在中国并不多。再加上中国的创业投资环境还不完善,他们现在干脆什么都做,豆浆连锁店、糖果制造、大型超市等等传统行业有很多投资进入。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能说投资者更谨慎了——原来是比创业投资者的眼光,现在眼光


不顶用了。“你能给我带来什么投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现如今许多投资公司在投资前先抱定不投的预期,然后本着“54321”的原则筛选。只有5%的项目是值得看的,只有1%的项目是值得投的,甚至,可能连1%都投不到。2~3年是创业企业的一个周期,此时一般就可以看出这个项目以后的发展趋向是好还是坏。

----有创业投资界人士提出质疑:高风险是创业投资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的投资方向大多偏向传统行业,那不是跟银行一样了吗?那还叫风险投资吗?也许,在充满变数的中国市场中,VC的观念的确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不能为了VC的名声就专捡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投钱。

-- --话说回来,不管传统行业还是高科技产业,为了降低风险,谨慎确实重要。因此,国内VC同行总是互相提醒:“能在初期解决的问题就在初期解决,以后少烦恼。投的项目不要太多,别超过15个,一个基金投2到3个项目即可。最重要的是不要投out-of-bus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