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研究

科普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研究摘要:文章汲取企业科普功能与特点,分析企业文化及其建设内容,由组织趋同现象及其组织组织理论,研究科普与企业文化相互关联及其一致性。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以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基于动态竞争与创新的战略模式,探讨科普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提出科普与企业文化符合战略管理模式基点的迁移,以及企业科普成为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融合形式。
  关键词:科学普及;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普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相继得到了尝试性提出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不少研究者相继思考了企业科普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定位,阐述了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思路。
  从科普与企业文化相互关联及其一致性着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以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探讨科普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企业科普成为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融合形式。
  
  一、 企业科普的内容与形式
  
  1. 企业科普的二重性。企业科普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渠道和表现形式,可以定义为:利用自有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力、场地等),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向员工和公众实施的所有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和行为的总称。企业科普往往根据科普受众的不同,而划分成企业内部科普和外部科普两个主要的方面。它包括:传播(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推广先进的高新技术,树立社会形象和产品声誉,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5个方面。
  2.企业科普的形式。企业内部科普常见的形式主要有:科普画廊、知识橱窗、举办科技讲座、电视广播专栏、产品展示、图书专刊、科技咨询、学术交流及科技、科普活动日等。
  企业外部科普常见的形式主要有:通过开放科研实验室,生产性车间参观,建立科技场馆,参与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志愿者队伍,资助科
技节,公益性科普广告等。当然,企业外部科普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科普知识橱窗、举办科技讲座、电视广播专栏、产品展示等科普形式。
  
  二、 企业文化及其建设
  
  1. 企业文化的建设内容。刘光明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把企业文化的若干理念和定义加以汇总和概括,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等五个因素。作为一种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近年来不少学者就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提出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以企业形象战略,或企业识别系统(CIS)为基本内容,以理念识别子系统(MI)建设为核心,以BI行为识别子系统(员工行为规范)和VI视觉识别子系统为基本手段。
  2.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首先,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不仅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且它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即作为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作用力,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
  其次,从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来认识与理解,同样能够证明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第一,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二,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与忠诚;第三,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第四,企业文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美誉度。
  
  三、 科普与企业文化相互关联
  
  1. 科普与企业文化目标结果的一致性。企业科普的目标,旨在通过内外科普的有机结合与“双管齐下”,切实提高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共同价值导向,被广大员工所普遍认知、认同,对内具有高度凝聚力,对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所以,科普与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性
和一致性关联。所不同的仅仅只是“立意角度”及其“传统表述”的区别而已。
  2. 科普与企业文化主体对象的一致性。首先,企业文化所作用的对象,既包括企业(法人)的思维模式与经营规范,也包括企业员工(自然人)群体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包括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的认知、理解与接受等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
  其次,企业科普是企业(法人)利用自有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力、场地,以及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等),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向企业员工(自然人)群体及其社会(公众),开展提高科学素养活动和行为的总称。显然,企业科普与企业文化的主体对象,都是企业(法人)、员工群体和社会公众。
  3. 科普与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的一致性。企业外部科普是通过公益性举措,回报社会和公众,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企业在整个社会的自身价值。
  同样企业文化所代表的企业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及共同行为的运作模式,包括企业精神,发展战略,企业宗旨,管理理念,市场理念,员工职业道德和企业价值观等具体内容,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对整个社会和公众的一种公开而诚信的承诺。所以,企业外部科普与企业文化的对外方面,尤其是在企业承担公益性行为、奉献社会、回报公众等方面,具有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4. 科普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科学发展作用的一致性。首先,企业文化往往是通过《手册》和载体的形式,包括比较抽象的理念、规则、价值观、标识等来塑造形象作用。企业科普则是通过具体的展示途径、手段、方式的多样化,直观地推进社会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其产品的了解、熟悉,促进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认可与接受,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产品声誉,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次,企业文化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实施约束,告知哪些是对的,应
该怎么做。而企业科普则是以提高广大员工科普素养来实施约束,告知何为科学意义上的对与错,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进而,提倡科学精神自身约束,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可以认为企业科普与企业文化,在完善企业科学发展的推进作用方面具有相同的一致性。
  
  四、 科普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
  
  1. 科普与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有效战略资源。从企业和社会化经济组织的角度,广义地理解所谓的“资源”,是指能够被妥善地利用、管理,经过劳动并产生积极效果(价值)与创造财富的一切有形的物质性生产资料,以及相对无形的非物质性精神财产的总称。
  显然,科普画廊、科技场馆,属于有形的物质性科普资源范畴;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及其科学精神,属于无形的非物质性精神资源范畴。同理,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也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应当认作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之一。
  2. 科普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一是科普与企业文化同属企业“能够被妥善地加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二是两者在目标结果、主体对象群体、社会责任及其共同指向、完善企业科学发展作用等方面所具备的一致性,这就为资源的重新归类与调整配置,奠定了“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三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及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组织、安排、协调各项工作与事务。
  3. 科普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首先,可以从资源的掌握、拥有与使用方来认识融合的可行性。尽管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产业性质、行业分类、存在形式会有所区别,但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及其非物质财产,就如同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器设备等,都统一归结于企业的拥有者所掌握与控制。
  其次,从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职能来分析融合的可行性。任何一个企业组织结构的划分及其管理职能的设定,都是人为研究、讨论、评估的结果,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的交叉与重叠。


  五、 科普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形式
  
  1. 企业文化在企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企业文化的理念已经被众多的企业普遍接受与采纳。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企业文化作为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产物,同时也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不仅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且也会在企业科学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视的地位。
  2. 企业科普在企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科普在企业的地位及其作用。
  由我国科普体系的形成与进程,特别是企业科普的由来与发展,表明企业科普的概念及其运作,与科协基层组织的建立密切相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企业科普作为“单独”而完整的理念(概念),以及主要依托基层企业科协组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只能是在“有条件的企业”长期存在和发展。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也就是阶段性和间歇式的存在和发展。这或许也就是企业科普在企业科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3.融合形式——科普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模式,以及动态竞争与创新的战略模式,提出科普与企业文化符合战略管理模式基点的迁移。因为,同属于可以“妥善加以利用”资源的企业科普与企业文化,都掌控在同一个资源拥有方,这是其一;其二,科普与企业文化资源具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三,没有基层科协组织的企业,企业文化的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它的运作机制也大都已经建立。因此,科普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是融合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