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创业故事折射时代印记

白领创业故事折射时代印记惠州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流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与惠州经济发展的起伏相伴随,白领来惠,也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时代:1990年代,20世纪初,2

白领创业故事折射时代印记
  惠州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流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与惠州经济发展的起伏相伴随,白领来惠,也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时代:1990年代,20世纪初,2006年之后。不同时代来惠州的白领有着他们与时代密切关联的不同故事。本期《惠州白领调查》,将向读者介绍三个不同时代到惠州的白领,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
  在“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的口号指引下,无数创业青年奔赴惠州,高峰时期的弹丸之地淡水,就集中了超过3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部分青年伤心而去,少部分人留下来继续奋斗。
  上世纪末期,随着TCL、德赛集团等支柱企业崛起,南海石化项目复活,惠州逐渐从房地产泡沫中复苏,又一轮人才流动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前来创业。
  近年来,惠州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跻身全国类重点城市,在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之下,惠州“双宜”优势逐渐凸显,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高调表态:惠州敞开心怀,欢迎一线白领来惠州发展。惠州,迎来新一轮创业高潮。
  1990年代来惠州:
  临危受命挑大梁 日久他乡成故乡
  讲述人:吕泽峰(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那个时代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1990年代初,惠州建设热火朝天,吸引大批人才来惠。1990年代中期,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建设进入“休眠期”,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吕泽峰在惠州呆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乡的日子。从199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惠州,至今,吕泽峰已在惠州居住了近19个年头,而他在家乡广西玉林,也不过是度过了生命中的前17年。日久他乡成故乡,惠州对于他而言,已然是故土难离。
  308元工资起步艰难
  1992年,在当时“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号鼓舞下,刚刚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的吕泽峰,放弃了分配返回家乡医院的机会,转而投奔惠州,来到惠州市人民医院。在从广州转车到惠州的10个小时车程中,吕泽峰沿途看到的,都是热火朝天修路建设的情景,这让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年轻人兴奋异常,他相信,这个城市的未来不可限量。
  然而现实对梦想总有冲击。在惠州工作的第一个月,面对领到的308元工资,再扣去百来元的房租后,囊中羞涩的生活,让他感觉到了在异乡起步的艰难。
  “惠州很好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不排外,对外来人口很包容,在惠州,大家都讲普通话。”逐渐安下心来的吕泽峰,随后被暂时借调到惠州市卫生局工作。转眼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时,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惠州开始进入漫长的经济建设“休眠期”,当初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逐步迟滞下来,很多人开始陆续离开惠州。看着周围的朋友陆续离开,吕泽峰异常矛盾,“想离开,但离开也不容易,心里觉得惠州还是有希望的。”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惠州这波汹涌的人才“来去潮”中,吕泽峰最终选择了坚守惠州。
  整个医院最年轻的主任
  2000年,重返市人民医院的吕泽峰,跟同事一起,共同发展起市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随后又成功开展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难题手术。2003 年,在非典肆虐的背景下,国家开始强制二级医院设立ICU重症监护病房。当时市人民医院并没有ICU,临时接受重任的吕泽峰被推上前台,成为惠城区第一个 ICU病房主任。
  作为当时整个医院最年轻的主任,此前并未专门进修过ICU的吕泽峰,带领着一批年轻医生艰难摸索,将惠城区的第一个IC U病房从无做到有、从弱做到强,病人抢救率也跃升至80%多。
  2009年,吕泽峰临危受命,转赴困境重重的市第四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面对这个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平均每3个人就要养1个离退休职工的老医院,吕泽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现在我们医院的新主体大楼已经封顶了,明年下半年新医院就可投入运营,这让大家都看到了新希望。”吕泽峰说。
  感受
  人才引进机制还是不灵活
  吕泽峰觉得,惠州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慢了点。相对于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是近邻东莞而言,吕泽峰总觉得,惠州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而且收入还是比较低。”对于如何吸引白领人才来惠州定居,吕泽峰说,“现在内地医院跟沿海城市医院条件相差不大,惠州的人才引进机制还是不灵活,条条框框太多,导致人才引进很困难。”
  2000年左右来惠州:
  赶上发展好时光 现在有了两套房
  讲述人:杨建坤(惠州中惠房地产公司营销副总监)
  那个时代
  2005年前后,惠州房价才2000元多一点。2006年起,惠州地产行业大发展。不少白领在房地产行业中掘到了第一桶金。
  不知不觉,杨建坤在惠州已经呆了整10个年头了。从最初南下惠州的学生青涩模样,到如今小腹微凸一副事业有成的姿态;从最初不习惯南方炎热天气,到如今每天早上都要喝上一碗惠州特色的猪肉汤;不知不觉,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新客家人。
  趁着房价低买了第一套房
  2000年大学毕业之后,当时的广东已经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家乡的小城却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光阴中。一心想着去南方感受下沿海城市的气息,与江西相距较近的惠州就成了他的第一站。
  来到惠州之后,很快他就在德赛电子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大学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刚工作就被安排做德赛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推销。由于工作的关系,全国上下东奔西跑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2004年在西湖边喝茶的时候,他邂逅了一个惠州客家女孩子。两个人在西湖的美景中越聊越投机,2004年底两个人在惠州正式结婚成家了。
  刚结婚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钱在惠州买房,两个人租住在南坛的老房子中,也过得有滋有味。2005年两个人凑钱在河南岸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当时的房价才2000元多一点,我们两个人一起供房,感觉不太累。”虽然现在已经换了更大的房子,谈起第一套房子,杨建坤还是觉得那里留下了在惠州最美好的回忆。
  赶上好时光收入节节涨
  从2005年开始,惠州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除了以前仅有的几个大企业之外,各种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借着这个机会,杨建坤很快在一个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做营销的工作,这样就不用常常出差,可以天天回家陪老婆。
  2006年进入地产行业的杨建坤刚好赶上了惠州地产行业大发展的好时光。2006年、2007年房子特别好卖,他的收入水平也随之上涨,加上年底的分红,他的年收入差不多有16万。收入增加了,夫妻俩一商量,决定换套大房子,给未来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环境。稍加挑选,两人就在南部新城一楼盘选定了一套 150多平方米的房子。到了2009年,第一个孩子如约而至,从最初一个人南下惠州寻找机会,到现在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不知不觉间,杨建坤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客家人。
  感受
  “每次在外地一呆都是一个多月以上,回到惠州之后就会感觉很舒服。和其他城市比,惠州虽然不大,但是却很悠闲。每次在外边工作受挫了,累了,找一帮同事朋友在江边喝喝酒,湖边喝喝茶,就又有了动力。”惠州的山水和悠闲给了杨建坤继续留下去的理由。
  2006年之后来惠州
  曾经当过泥水工
  来惠三年创公司
  讲述人:李帅(惠州西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那个时代
  2006年之后,对于白领来说,一线大城市创业机会已经不是很多,但在惠州,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就会取得创业的成功。
  李帅于2006年10月从东莞一家人才市场离职,来到惠州打拼,三年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目前担任惠州西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他认为,惠州这座城市,很适合白领们创业、居住和恋爱。
  选择惠州来创业
  熟悉他的朋友称,李帅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此前在落魄之时,曾在东 莞 的 建 筑 工 地担任过泥水工人,其工作、创业历程和情感故事都很吸引人。
  在创立惠州西点之前,李帅是一位职业培训讲师,曾先后担任东莞基业和惠州富海人才市场职业培训部负责人。李帅认为,传统 的 培 训 存 在不足,理论多操作少,信息容易被大脑过滤掉,即使是煽动性的演讲,听众可能只会产生三分钟热情,时间一长,将会逐渐淡忘培训内容。因此,李帅非常推崇拓展类的体验式培训。
  李帅很早就有创立拓展基地的愿望。但是开展拓展训练,如果没有自己的基地,一切培训项目犹如纸上谈兵。李帅觉得,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白手起家创业,对于白领而言已经比较困难,而在惠州,这样的机会还很多,于是选择到惠州创业。
  结交朋友很重要
  “惠州哪里有合适的拓展基地?”2009年9月,从惠州富海人才市场离职之后,李帅一个人走山访水几乎跑遍惠州所有旅游景区,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博罗县泰美镇雷公峡漂流景区的一块地吸引了李帅,这里树林葱郁,竹廊扶风相掩,溪水淙淙作响,让人如置身于仙境一般。李帅认准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拓展基地。
  虽然好事多磨,但基地的申请最终落实了下来。目前,李帅的“桃花岛”培训基地,可开展七巧板、信息传递、缘分天空、软梯、信任背摔等八十多个项目。他表示,接下来还策划在河源、江西 等 地 设 立 分 公司。
  李帅对主持情有独钟,不管怎么忙碌,他都依然经常抽空去秀一把。从灯光璀璨的舞台上下来,李帅称,主持不仅丰富他的人生经历,还可以编织一张较好的人际网,结交到各行各业的朋友,这对于事业发展很重要。
  感受
  李帅认为,与深圳、东莞对比,惠州这个城市的氛围,很适合年轻人创业和居住,“这个城市规模虽不大,但环境优美,机遇很多,只要你敢于挑战,成功的希望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