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集结号的融资模式

 电影也能贷款拍?

  当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的员工第一次听说电影《集结号》要向该行申请贷款时,内心的感觉除了新奇还有惊异。

  在他们的概念里,拍摄电影的资金一般都是投资方多方募集——有点象私募的形式,赚了大家分,赔了打水漂。可是如今,电影投资商居然打起了向银行贷款的主意,对文化产业的传统融资模式,这无异于一次“头脑风暴”。

  文化产业的盈利前景通常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电影也好,电视剧、舞台剧也好,多种因素都在制约着一部作品的成功。当招商银行管理层与华谊兄弟老总王中军刚刚擦出合作的火花时,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的项目组成员心中还有第三种心情——困惑。

  锁定风险

  一部电影,靠什么保证贷款的顺利归还?

  隔行如隔山。一开始,招商银行多少有点不摸门。

  不过,这个在银行看来是一头雾水的问题,在华谊兄弟的专业人员眼中却是如此清晰。经过反复沟通与讲解,华谊兄弟终于使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项目组意识到:电影行业的运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于一笔贷款,规律是很重要的。如果银行能掌握行业规律,其经济风险就可以从不可预期变成可以预期。而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是至关重要的”。招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张健从专业角度分析。

  经过反复研究,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针对《集结号》设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贷款风险。

  首先是拍摄、放映许可风险。从电影行业角度看,这一风险表现为《集结号》是否被允许拍摄,拍好后是否被允许在国内上映的问题。而从银行角度看,这一风险是产品是否被允许生产,并最终允许销售的问题。好在,《集结号》的故事顺利地打动了招商银行的项目组成员。早在2007年年初,招商银行项目组成员就已经先于大多数人知道了《集结号》的故事内容。可歌可泣的故事使项目组判定,这个故事不仅能顺利取得拍摄许可,还一定能创造出高票房。

  其次就是拍摄完工风险。这里包括各种使电影最终没能拍成的原因


。比如拍摄事故、影片换人、换故事等诸多可能。而据华谊兄弟的人士透露,主创团队的专业素质保证了影片的顺利拍摄。《集结号》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除了涉及更换不是很重要的角色这一小问题,其他都是照计划完工。

  销售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这一风险,招商银行的判断是:华谊兄弟在业界的影响力,足以保证《集结号》的顺利销售、放映。

  还有一种风险就是《集结号》延期播放。延期播放虽然不会导致贷款血本无归,但会增加电影运作的周期,加大偿还利息的时间与数额,迟滞贷款的正常回收。

  认清了这些风险,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项目组终于下定决心,向华谊兄弟贷款5000万元。

  此次贷款,华谊兄弟运作周期为两年。贷款的第一次是从2006年8月开始发放。贷款利率在央行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了10%。据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初步估计,至2008年第一季度内,即整个项目结束时,华谊兄弟连本带利仅仅需要归还招商银行5500万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华谊兄弟仅仅用了500万元左右的利息和两年的时间,就撬动了5000万元的资金杠杆,并促成了一部贺岁大片的诞生。

  智者双赢

  就经济效益来说,贷款融资模式的收益大大优于电影产业现有的其他融资方式。如果《集结号》采用原来的电影融资方式,其成本会高很多。由于以前电影一般采用分账方式,电影的票房越高,分给各参与方的费用也会越高。水涨船高,电影的投资发行方永远只能分享利润总额的一部分。而采用贷款方式,华谊兄弟仅仅支付了500万元左右的利息,就换来了独占电影《集结号》全部利润的结果。

  越是对《集结号》了解,招商银行对贷款的回收越是充满信心。

  招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雷财华表示:其信心的保障来自《集结号》的全部投入。来自电影业内的经验显示: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小投资未必能有大票房,但越是大投入就越会产生大票房。此次《集结号》的拍摄,除了向招商银行贷款了50


00万之外,华谊兄弟还自筹了近5000万的资金。再加上发行、宣传等费用,《集结号》的整体投资数目可观。有如此高额的投资保证,《集结号》不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

  同时,由名导名角组成的主创班底也是票房的保证。《集结号》虽然是冯小刚首次接触战争题材,但其专业素质与业内声望让市场对《集结号》不可能产生疑问。

  专业的操作程序和严格的控制也是保证银行信心的基础。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包括账户运作、版权质押,甚至一些拍摄过程中事务性事情,都在银行的严格控制之内,《集结号》的全部花费都要登记造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可以保证贷款的正确用途,不至于出现贷款挪用的现象。

  至于此项贷款中出现的“无第三方公司担保授信”状况,招商银行并不是放松了尺度。雷财华不无玩笑地说:“对于无第三方公司担保授信,从理论上说,如果此项贷款出现坏账,招商银行是没钱可以收回的。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集结号》只是一个项目,项目不成功,还有华谊兄弟公司在。华谊兄弟虽然没有固定资产,但他们公司在业界还是有一些名气的,华谊兄弟的品牌是值钱的,应该不会让这笔贷款成为坏账,因此,华谊兄弟会成为最终责任方。”这样,此笔贷款应该说是万无一失。

  “其实,贷款给文化产业与投资中小企业的道理有一部分是相通的”,雷财华解释,“首先,我们也是要看人。银行要看经营者是谁,看他在行业里的经验、经历。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是指企业的管理团队。而对于一部电影则指主创人员,包括导演、演员、发行公司等一系列的相关人员。其次,就是看产品。对于企业,产品就是企业生产的物品,是利润的保障,也是归还贷款的保障。而对于电影来讲,产品就是电影本身,好电影才是票房的保证。第三,还是强调严格控制全过程。而对于企业和文化产业,不一样的只有一点:那就是银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对于银行来讲,电影始终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全新的领域。而贷款做文化更是一个全新的模式。”


  此模式虽然眼见成功,但是能否在文化领域全面推开依然是一个问题。

  据华谊兄弟内部人士估算:以目前中国的票房状况,如果采用贷款拍电影的模式,贷款的最高上线应该定位在1.5亿元。超过这一数字,再大的导演、再好的故事、再著名的公司,也不可能有银行敢接。而现在,一部国产大片的投资动辄就超过一亿元,其票房保障并不稳定。作品遭遇华铁炉的事情在国内外文化产业并不鲜见。

  有鉴于此,雷财华最后谨慎地分析:“从理论上说,如果这笔贷款成功,招商银行在向文化领域融资的方面,步子应该会迈得更大。但是,有一点还要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那就是此次新模式的尝试虽然结果不错,但这是在众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而面对庞大的文化投资领域,成功取得贷款的案例会少之又少。有多少文化作品敢和《集结号》相比?这也就是《集结号》融资模式凤毛麟角的原因。对于新生事物应该勇于尝试,但讲到商业投资,还是应该谨慎又谨慎,最好是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在实际操作范畴,今后文化产业的融资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