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沉重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三维和谐统一。而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诞生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再生能力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并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突破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势,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范式向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他认为污染物是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必须由发展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此后各国学者和政府机构纷纷支持,展开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大讨论,由此诞生出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见解。如丹麦学者提出的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美国学者提出的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者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所能够认识的唯一能自我设计、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具有可持续活动的生产系统。他们所倡导的就是人类经济的发展要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建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能最大限度的
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使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一理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也是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是单一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范式。“两高一低”(资源的高消耗、废物的高牌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其特征。在这种模式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其生产潜能已逼近极限。因此其唯一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万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循环经济之路是升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生态转型的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去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因此,循环经济没有废弃物,故也称为“清洁生产”、“零排放”生产。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生态型转化,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其他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3、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发展农业对外贸易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在WTO的
框架下进行经济贸易,必须按其游戏规则办事。但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他们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后发国家实施打击。如我国农产品出口就受到农药、化肥残留超标问题的困扰,损失很大。特别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圈地”运动。如源产于拉丁美洲,在墨西哥等国家世代种植的高含油玉米,被美国杜邦公司抢先申请专利权,并声称利用此玉米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允许。泰国香米被美国一教授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了改良,他就要对这种香米申请专利权,泰国农业部长说这有可能使数百万泰国农民没有活路。而我国也面临这种窘境,一种产自我国的野生大豆被美国一研究机构将基因标记申请了专利,专家说:这有可能是我们“种中国豆,给美国付钱”的局面出现。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打通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道。同时要加快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以保护我国农业安全。
  4、循环经济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环境污染要比城市严重很多,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交织在一起,治理难度极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没有利用,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地膜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村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全部直排,使农村环境严重恶化。另外乡镇企业发展布局不合理,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忽视环境规划和治理,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因此农村现状与建设新农村总体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有学者推算:如果能利用全国每年生产的50%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约5%的(约5
50万公顷)的荒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能转化工厂,那么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即相当于一个大庆)。生物质能转化工厂就是利用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进行生产的工厂,而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它利用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生产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固化成形燃料及沼气发电等,可见生物质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实现绿色农业之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5、形成农村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个体经营、单一劳作、单一管理的生产局面将要被产业化经营格局所取代,大量新兴农业产业将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从而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格局的转变,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与此同时,还会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单纯的农业耕作生产转移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产业上面,从而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
  
  1、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决策者、管理者做起。因此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首先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如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绿色GDP等,其中绿色GDP制度是其核心。它从生态经济学出发,把生态价值计算在GDP之中,传统的GDP计算忽视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绿色GDP是在原GDP的基础上扣除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是真正的经济“净”增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
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日本式循环经济立法较完善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环境基本法》、《绿色消费法》等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有些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或具体的法规,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规划、开发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纳入其中。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对乡镇企业中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同时淘汰或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严禁兴建。设立基金帮助那些以废弃物或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静脉产业”兴建。
  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化肥、农药的污染降到最低。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的主动参与才能加快实现循环经济步伐。这与他们长期坚持宣传教育有关,也与公民受教育程度有关。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民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公民自动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如德国的DSD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站,加拿大的社区组织等,都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贡献。我国农村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不良积习较多,如人厕养畜、楼下养畜,楼上住人、畜禽散养、村中无公共下水道、各家各户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乡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学校应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教育之中,使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加环保意识,并带动家庭和社区。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支撑,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扶持,只要政府树立起循环经济思想,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规,并使之贯彻执行,各相关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心,抓紧整改和转型,全体公民自觉行动,循环经济模式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