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2)

四、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在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在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任务,更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要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

1.“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安排教材结构。一方面,要注意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应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2.“多任务”的设计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可以有许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个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教材编制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通过配套光盘、链接网址等方法提供“多个任务”及相应的信息,供教师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任务”进行教学。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情况,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自己创设相应的“任务”来完成所定的教学要求,甚至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3.加强各模块内容的渗透和综合。要将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渗透到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教学,比如,将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取等结合到画图、文字


处理等软件中,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学,不要过于强调系统性、模块化。同时,根据任务的要求,甚至特意设计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软件、多个模块知识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既符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4.教材内容的现代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这一趋势,尤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这只是教材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还要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教材中创设综合性、现代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趣味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的表达形式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并通过配套的多媒体光盘中的学习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五、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1.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一卷定终生”和“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学生的许多能力是在平时的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标准化的考试只能测试出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信息的主动获取、处理等能力则难以体现。我们要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并采用基于任务的“学生作品”等灵活


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2. 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尤其注重培养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调节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协作。同样,这也适合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改“教师评价”为“上级评价”。 

3.改卷面考试为上机考核测试。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并且学生不需要去背概念,去深究“为什么”,可以并鼓励学生通过查帮助信息、进行试探性测试来完成任务。至于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理论上的认识,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以减轻学生应试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