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生:企业从技术依赖转向自主创新策略

吴贵生:企业从技术依赖转向自主创新策略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的"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高层座谈会"于2006年1月14日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召开。以下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贵生所做演讲,题为《企业从技术依赖转向自主创新的策略》。
    吴贵生:自主创新是中国发明的,中国独创的概念。和国外专家交流的时候翻译成独立的自主创新,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体会这意味着我们要从主要技术依赖转向逐渐增加,最后到主要转向靠自己创新,这样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是值得议论的。
    就后发国家来说,实现这个转变的是凤毛麟角,是很少很少的。按照创新型国家的说法来源是波特,波特把国家发展类型分成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种。真正属于创新驱动只有像美国这样,日本勉强算得上,韩国不算,他比较严格,我们放宽一点,韩国也算。发展大国之后此后没有再出现,巴西曾经出现过巴西的奇迹,但是拉美在十年的衰退、停滞,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投下的阴影,中国能不能创造出自己的道路,不仅是中国的意义,是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它是极大的挑战,是一次跃进,前途是什么?可以说现在还看不清楚。所以它带来的挑战是非常严重的,中国面临的情况,看来我们还不得不这样做。
    过去二十年我们发展那么好,现在我们回顾,二十年来,我们企业自主创新,有好多理由,说企业不创新,有很多的缺陷,这些说法都是成立的,比如说企业行为所有短期化,最不利于创新的,是创新最大的障碍,是战略性的障碍。但是也有很多制度上的原因,中国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世界瞩目,中国奇迹怎么评价,这个东西不矛盾吗?中国这样不创新,又这样高速增长你又怎么解释?应该说改革开放二十年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没有创新怎么解释?那就是说,它是技术依赖又是靠引进和外面的技术为主支持我们产业
的进步,它是一条道路。有它的合理性,应该说基本上合理,换句话说,企业缺少创新,至少在过去来说基本上是合理的,有经济合理性、现实可能性,从哲学上来讲,现实有合理性,而且发展得很好,你怎么能否定它呢?现在我们要改变它,对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反思和改变,战略转型。战略转型什么道路?现在可能出现两种:一种是科技突围。寄希望于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财政收入多少年以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有了更多可能性的支持科研,在很多专家们、研究者们、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国家会投入更多研究经费攻关,这可能是大学研究院所为主体,企业参加攻关模式。另外产业突破。产业突破和技术突围要结合,它应该是企业为主体的,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步和良性循环,它应该是企业为主体的,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后一条。目前的自主创新可能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什么呢?靠源头的大量科技、攻关投入解决技术自给问题,这条多路能不能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但是效率低,可能不能全面解决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问题,而且很可能造成它俩接合部好的问题,这是历史教训已经提供了的。第二个误区把什么都叫自主创新,我们已经做了,很可能会出现,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企业为主体的突围,跨越,甚至是一种大跃进。这种大跃进怎么实现,我们过去有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能不能用,在相当的程度上不能用,为什么?我们高度开发,国际化、WTO这样一种新环境,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日本和韩国,他们用了相当多的保护,开放和封闭保护是一个对立面,完全开放对于实现自主创新是有困难的。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一定是逼出来的,不逼的情况下,有别的路可走不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也不合理,这就是汽车为什么合资,自主开发自主的品牌企业为什么少,合资就赚钱,这条道路是最便捷的,最容易盈利的方式。奇瑞为什么自主开发,人家不带他玩,逼出来的,自己干。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与狼共
舞的条件下和群雄、巨人同行前提下,我们还要创造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先例怎么办?现在我们可以提出很多的对策,但是最终要靠什么实现?要靠优势。中国优势是什么?无论经济学家还是企业都知道,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靠劳动力成本低优势能不能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恐怕很不容易。因为按照劳动力成本低的国际分工,我们分工在什么地方?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技术相对要求低的价值链上,我们怎样提升,按照创新的理论,创新靠干才能提升的,不干是不可能提升的。我们要找到一条和巨人同行的情况下,我们前进的道路,道路在什么地方?当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基本道路就两条,一条叫正向路径,在源头把关键技术开发出来就突破了,另外一条路径就是逆向路径,我们从低端开始,从生产技术开始,慢慢逐渐提升,最后逼近核心技术,恐怕后一条更常见,我们观察大多数行业,少数除外,比如像北大、方正,这是很罕见的。大多数都是逆向的,这是与狼共舞条件下可行的,我们考察企业走过的道路,为什么能走过呢?说明它可行。所以我认为,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最大的优势不是产业优势,而是市场优势,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中国的市场是什么样的特点呢?很容易,我们规模大,规模大有吸引力,人家就特别想进来,想进来这个事情就可以利用了。规模大还有一个另外效益,难以垄断。第二,多样性,因为二元经济甚至多元经济,必然产生二元市场和多元市场,需求的档次不一样。多元性就给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企业提供了可能的创新。第三,贴近性,本土企业对本土市场更为了解,人脉关系,对需求的理解、感知会更快,还有一个负面的特性就是壁垒低,有这个优势所营造出来的壁垒是比较低的,很容易被后来者跟上和利用。因此,我们相应的策略可能有几条:
    第一,真正实现运用市场规模的优势,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过去以市场换技术是一句话,是一个原则和一条方针,真正实现的时间还很长。大家真的吸引外资,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吸
引外资,市场换技术看怎么换?我刚刚剪经济日报的报道,要有一些包括国家意志和国家的政策和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要让企业自动市场换技术可能很难,行为短期化没有战略的话,很可能实现不了。
    第二,利用市场多样性,采取适当市场竞争策略,低端切入向高端渗透的方法。成功的产业几乎无一例外是这样的,包括通讯设备叫农村包围城市,因为在低端市场上避开和强手的竞争,在低端市场额手以后,逐渐向高端市场高端技术进军,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利用贴近市场的优势采取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的方式。正式市场性需求,进行市场创新,然后根据市场创新的要求做一些技术创新,为什么小灵通、无线智能网本土企业反而取得优势,就是把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这是本土企业的优势。
    第四,不要到此为止,在取得一定成就以后要实时尽快进入核心技术,加强技术创新。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要等待核心技术突破的。做了那么多VCD、DVD,谁也不搞芯片,做了那么多么家电,谁也不搞芯片,真正的核心技术谁也不搞。我在猜想,可能使整个的产业和经济包括企业在内一个竞争氛围,谁要搞谁倒霉。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扩大规模上,谁不扩大规模,市场被挤压的话你就生存不了,整个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模式走到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的道路上去,我们怎么改变氛围和模式是极大的挑战。